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核四“公投”只剩下政治味

2013年03月06日 13:3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立報》今日發表社論文章分析臺灣核四“公投”議題。文章指出,此議題雖然披掛著“公民投票”的外衣,近日的發展卻距離“公民”越來越遠,核四議題原本的社會運動性質逐漸淡化,政治色彩卻越來越濃。 

  社論摘編如下:

  自從臺當局“行政院”拋出“樂意接受核四公投檢驗”的意向後,核四“公投”就成為熱門議題。然而,此議題雖然披掛著“公民投票”的外衣,近日的發展卻距離“公民”越來越遠,核四議題原本的社會運動性質逐漸淡化,政治色彩卻越來越濃。 

  核四,甚至核電議題,在現有的政黨對決的氣氛下,操作的方式越來越集中在“公投”題目、“公投”門檻,或是“公投是否要綁不信任案”、“公投是否要連帶討論核廢料處置”議題,斤斤計較的程度儼然是政治議題的微言大義。目前對於核四“公投”的討論,不是核四議題的原始初衷。核四議題原本是基於兩個層面:民眾對於核電技術的不信任、民眾對於核電廠管理喪失信心,才引起這麼大的爭議。 

  然而,對於核四“公投”的討論,卻幾乎沒有談到要如何解除民眾對於核電技術的疑惑、以及強化對於核電廠運作的管理,而變成像是只有“贊成”、“反對”兩個選項的對決。政治人物雖然會辯解在核四“公投”前的公開辯論,以及核四題目設定的過程中,會讓相關的討論充分表達,但是,這是虛言。只要稍稍回憶過去數年間的“公投”過程,就會注意到,所謂的辯論、討論,都還是集中在政治精英。 

  我們現有的代議政治是由選票選出政治精英所進行的代議制度,這個代議制度運作了十餘年,形成正反意見都很極端、對立得很厲害的“核四廠”,不論核四爭議在政治上成因是什麼,糾結的現象本身就象徵了代議政治的運作出了問題,尤其是由民眾選出的“民意代表”,卻不能充分反映民意。而“公民投票”制度原本就是現行民主政治制度下,為了補足代議制度的不足所設計的補救措施。 

  核四的“公投”,原本就是一個展現目前民主政治缺陷的議題。而且,從核四爭議的內容來看,民眾最大的疑慮是集中在核電技術,以及核電廠管理這兩部分。因此,討論核四“公投”時,就應該透過“公投”議題、“公投”結果,來解除民眾對技術、管理的質疑。然而,到目前為止的核四討論,除了高來高去的“公投”門檻、“公投”題目設計之外,只有討稍微討論到核電廠的技術議題。核電專家幾乎都認為技術很專門,而且從工程技術的角度來看,任何問題幾乎都有處理方案。至於核電廠運作的管理議題,則很少被處理到。這樣的討論方向,很難解除民眾的疑惑,也沒有形成任何民眾監督核電廠運作的機制。 

  可以預見的是,如果照目前的軌跡前進,核四“公投”前夕勢必會進行辯論,而辯論的進行方式,將是再度由少數的技術精英、社運專家來參與,到時候滿場的專業術語,會討論核四停建後的能源政策、核四到底要花多少民眾繳的稅金、如何從工程角度確認核四的建廠品質等議題。理論上,這是意見交鋒、交流,但是,過程中卻不會涉及監督機制的辯論,辯論完之後也無助於核電廠的運作管理。這種辯論只是披著意見交流的頭腦體操,雙方各述己見之後再進行投票,所得出的“公民投票”結果,不論是續建核四,還是停建核四,最後還是會由現有的官僚制度來運作。結果是,當年因為資訊不透明、精英制度所衍生出的核四議題,在“公投”之後幾乎不會有任何改變。 

  這樣的核四“公投”並不等於用直接“民權”來監督政策運作,只能勉強説是把“代議”政治沒有完成的投票行為,借著“公民投票”的方式來讓所有人都投票一次。至於投完票之後,民眾對於核電廠運作管理的疑慮,是否有解除?幾乎不會有人關心。形式上,“公投”是“直接民權”的展現,但是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人民”味,而只剩政治味。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