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蘇貞昌之“矛”與蔡英文之“盾”

2013年02月17日 09: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近日揚言要開始遍地烽火地“反核”,而無職務在身的蔡英文則提出軟性戰略。臺灣《聯合報》16日發表社論指出,如果把蘇貞昌領導的黨中央之攻堅戰略比喻為“矛”,那麼前主席蔡英文主張善用民間力量的柔性策略,則更像一面“盾”。民進黨能否結合“矛”與“盾”之長,來攻擊執政黨之不備,值得觀察。

  社論摘編如下:

  春節剛過,民進黨傳出兩種味道不同的政治訊息。在黨機器方面,揚言3月起要開始遍地烽火地“反核”,讓戰火一路燒到明年的選舉。在另一頭,暫無職務在身的蔡英文則提出軟性戰略,呼籲綠營善用支援力量,要讓民眾自己站出來發聲,主導社會改革的過程。 

  兩種戰略都是針對臺當局執政者而來,但思考基調和動員訴求皆有不同,也反映了民進黨內對於自身政黨角色反省的差異。黨中央的戰略,仍堅守其傳統的“戰鬥路線”,要在“立法院”和街頭雙線點火,用綿密的攻勢殺得執政黨喘不過氣來,以便在明年選舉坐收漁利。蔡英文則認為,民眾對當局失能已有自己的觀察和反省,也有些社會力量開始集結,民進黨可以善加利用。言下之意,蔡英文對於一味以政黨或“國會”作為主戰場的策略─包括罷免總統,顯得更為保留。 

  如果把蘇貞昌領導的黨中央之攻堅戰略比喻為“矛”,那麼前主席蔡英文主張善用民間力量的柔性策略,則更像一面“盾”。民進黨能否結合“矛”與“盾”之長,來攻擊執政黨之不備,值得觀察;但更有趣的部分,則是兩年後的民進黨臺灣地區領導人初選之爭,若蘇、蔡再碰頭,究竟會是蘇貞昌的“矛”勝?還是蔡英文的“盾”贏? 

  簡言之,在臺灣的政治舞臺上,政治人物除了對外的“爭”,還有對內的“競”需要處理;這點,朝野皆然。在蘇貞昌而言,目前擔當黨主席之職統領黨機器,擁有更多的資源及發揮空間;如能帶領綠營衝刺屢建奇功,未來形勢當然對他有利。但反過來看,如若他領導期間建樹不多或成果不豐,卻因攻勢猛烈導致社會焦慮不安;那麼,蔡英文輕鬆割稻尾的機率就大增。看民進黨前兩屆臺灣地區領導人初選的慘烈內鬥,傷痕斑斑,在在可考。 

  觀察蘇貞昌的領導,一年來並不十分順遂。從政黨走向看,民進黨去年雖利用馬當局的施政不力,穩住4成的民意支援;但民進黨的路線和風格基本上沒有多少開展及新意,令人失望。包括民進黨主要病灶的大陸政策應如何調整轉向,黨內雜音日增,蘇貞昌卻始終無法提出更前瞻的開示或建立階段性的規範,導致黨內各行其是。更遺憾的是,蘇貞昌選在釣魚島事件風頭上赴日訪問,不僅未能嚴正表達臺灣立場,或強化臺灣主權或漁權的宣示,反而留下“向日本傾斜”的印象,是一敗筆。 

  “外交”及“國際關係”原非蘇貞昌的強項,在準備未周的情況下勉強出訪,最後得到的不是肯定,而是負面評價居多,得不償失。不僅如此,這也暴露了民進黨“為反而反”策略的本質弱點。在島內,民進黨單純以在野的角色來詮釋其反對立場,或許言之成理;但放到對外關係上,尤其是像釣魚島事件這類超乎兩岸事務而關涉多方利害時,此一態度便顯得破漏百齣。民進黨在外指責及唱衰馬當局,讓臺灣受窘,即已失格;更何況,釣魚臺今天已發展至主權之爭,蘇貞昌卻將之降低為漁權問題,豈非自我矮化與棄守?美國因美日安保條約而偏倚日本,但臺灣豈可因此自棄保釣之立場?若只是為了“反馬”而故唱反調,民眾如何相信民進黨真有愛臺之心? 

  論涉外能力,從蔡英文上次出訪表現看,無疑更勝蘇貞昌一籌;論政黨走向的隨時推移,蔡英文最近的提法也似乎更具新意。其間差別,其實不在議題的選擇或攻勢的經營,而是蔡英文的軟性戰略納入了更多“民眾”與“社會”的思考,認為民進黨的路線不能只有純粹的政黨取向,卻忽略社會觀感及社會互動。這點,應是蘇貞昌路線所未見的盲點。 

  以反核為例,從矛的觀點,反核只是“手段”,要打得藍軍手忙腳亂,目的則在明年選舉的勝利;從盾的觀點,反核本身就是“目的”,需要落實論證和行動,不能只是虛晃一招。問題是,民進黨能夠整合自己的矛與盾,而發展出一套符合臺灣利益的戰略嗎?或者雙方的矛與盾要先打一架?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扶海濤]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