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遊行過後 蘇蔡又分道揚鑣

2013年01月21日 10:4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舉辦“火大遊行”之後,蘇貞昌與蔡英文又開始走各自的兩條路線。臺灣《旺報》今日刊載臺灣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昆義的評論文章指出,蘇貞昌繼續政治活動,而蔡英文關注經濟路線,但政治與經濟原本是可以有交集的兩條曲線,火大遊行的訴求既然有政治經濟合一的訴求存在,但遊行過後,兩人卻又分道揚鑣,這是民進黨讓人覺得怪異的地方。

  全文摘編如下:

  民進黨從舉辦“113火大遊行”之後,黨主席蘇貞昌為了繼續凝聚人氣,又計劃在1月26日臺中市第二選區“立委”補選之後,積極啟動罷免“藍委”的大動作,儘管 “罷免”有高門坎,但這是民進黨認為在沒有選舉的這年,最佳的政治活動。

  反觀前主席蔡英文,卻不太想投入這種高度政治遊戲的罷免行動,反而小英教育基金會在今年的1月11日邀請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演講,就過去被民進黨所忽視的企業與社會公益議題深入分析。之前蔡英文也曾邀請過宏碁電腦董事長施振榮演講,顯然蔡英文關注經濟路線和蘇貞昌所走的政治路線大不同。

  其實,政治與經濟可以是兩條並行線,也可以是具有交集的兩條曲線。並行線是指政治是一種追逐權力的過程,經濟則是一種追逐利益的過程。而曲線是指有錢就可以掌握權力,沒錢就不可能掌握權力,這是每個社會都可能存在的現象。

  民進黨舉行“113火大遊行”時,所訴求的三項議題中,第一項的“換閣揆、救經濟”,就是政治經濟具有曲線的意義。第三項的“召開‘國是會議’”,目的也是希望藍綠能夠坐下來討論臺灣經濟與改革的問題,所以三項訴求中,就有兩項是政治經濟具有交集的曲線意義。

  火大遊行的訴求既然有政治經濟合一的訴求存在,但遊行過後,兩人卻又分道揚鑣,這是民進黨讓人覺得怪異的地方。

  臺灣經濟的問題要比政治問題更艱困,臺灣經濟並沒有跟隨美國的經濟成長好轉,也沒有跟上大陸的經濟繁榮,還一直處在不景氣的氛圍裏,讓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現象一直存在。

  真正原由想必是從臺灣政治出現問題所致,過去陳水扁執政時,民進黨不像執政黨,現在馬英九執政了,民進黨也不像反對黨,這種惡性迴圈的政治特質,從現在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的作法就可明白。也就是既然遊行的訴求是政治經濟有交集點,但遊行結束以後,民進黨中央又選擇走回純政治的罷免行動,而不是回歸本質去解決臺灣的經濟問題。這種沒完沒了的政治行動,不只耗費經濟資源,也浪費了社會成本,臺灣經濟又將如何好轉?

  所以,蔡英文顯然是走對了路線,她關注臺灣的經濟發展問題,寧願傾聽企業家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不是把自己又投入惡性迴圈的政治罷免行動,也難怪蔡英文在今年元旦旺旺中時所發佈的民調中,她的聲望會高過蘇貞昌一倍,這必然有它的道理在。

  所以,臺灣現在需要多一點經濟,少一點政治,蘇貞昌從舉辦遊行到罷免的行動,完全是走純政治的路線,只可能繼續浪費社會成本,很難達到救經濟的目標。反倒是蔡英文把焦點拉回關切經濟的路線,這才是朝野競爭的正確路線。(王昆義:臺灣戰略學會理事長)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