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善破不善立:如此名副其實的“反對黨”

2013年01月21日 08:3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最近在臺北舉行一場大遊行,揚言要發起罷免運動。香港《大公報》近日發表評論指出,民進黨真是名副其實的“反對黨”。當把一切都摧毀成廢墟後,則面臨著重建與創造的新挑戰,但民進黨對於如何建設臺灣社會、如何解決迫在眉睫的民生問題卻只字不提,讓人不禁質疑該黨的管治能力。由此讓人想起島內坊間對民進黨的評價:善破不善立。

  評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是名副其實的“反對黨”。它最近在臺北舉行了一場大型遊行,聲嘶力竭地高喊“反內閣、反藍委、反馬英九”,並揚言要發起罷免運動,一副“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勁頭。不過,當把一切都摧毀成廢墟後,則面臨著重建與創造的新挑戰,但民進黨對於如何建設臺灣社會、如何解決迫在眉睫的民生問題卻只字不提,讓人不禁質疑該黨的管治能力。民進黨人辯稱,要等馬當局月底提出政策後,再向大眾説明民進黨的主張,但上週日大遊行當天是民進黨最引人注目的日子,如果當時公佈,宣傳效應必倍增。按常理,民進黨絕不會放過這樣一個可成為媒體焦點的機會。由此讓人想起島內坊間對民進黨的評價:善破不善立。   有人曾開玩笑地説,民進黨是一個很會組織遊行的政黨,如果把一個民進黨“立委”扔進森林裏,他也有本事把老虎、獅子、猴子等動物組成遊行隊伍。這樣的比喻雖然誇張,但卻是民進黨善於發起群眾運動的生動寫照。回想起上世紀國民黨在臺灣的威權統治時代,一些“黨外”人士走上街頭示威,抗議國民黨當局的高壓政策。後來,國民黨宣佈解除戒嚴和黨禁,這些“黨外”人士所成立的民進黨也成為了合法政黨,儘管可通過選舉獲得體制內的參政議政途徑,但一直以來都保持著街頭抗爭的傳統和習慣。   

  早期的民進黨人物許多是政治受難者或他們的家屬,在選舉中只要哭哭啼啼地訴説自己被國民黨迫害的遭遇,就可以獲得足夠的同情票而“高票當選”。而且在當時“藍大綠小”嚴重失衡的政治天秤上,通過遊行訴諸對立和悲情,是民進黨最拿手、最便利、最實在的砝碼。然而,隨著時代變遷以及選民素質的提高,民進黨這些年非理性的示威抗議已難以獲得主流民意的認可,尤其是民進黨一味喊“反對”,卻對民生問題和改善兩岸關係束手無策,暴露了其不擅政策研究的軟肋。   

  國民黨由於擁有多年的執政經驗,培養了一大批管治人才和技術官員。民進黨雖“先天不足”,但也有8年的執政經歷,只可惜當時以意識形態挂帥,主張“一邊一國”,大搞“去中國化”,8年政績乏善可陳。下臺後的民進黨依然被“臺獨”神主牌綁架,也使其政策論述和研究視野受到嚴重束縛。由於兩岸關係已成為臺灣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民進黨走不出“臺獨”死衚同,當然也無法制訂切實可行的政策主張。尤其令人憂慮的是,民進黨高層迷戀權力,而可在短時間內迅速凝聚人氣的最佳手段當然非組織大型的群眾運動莫屬。至於政策論述和研究這些不能取得立竿見影之效的工作,當然不會受到民進黨內一些急功近利的政客重視。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