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民進黨黨慶 “表忠”變炮轟和睦難再

2012年09月29日 09:2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澳門《新華澳報》今日刊載署名富權的文章指出,昨日民進黨黨慶26週年,原本是設計要成為“表忠”的茶會,卻變成了“炮轟大會”,頗為罕見。

  全文摘編如下:

  昨日是民進黨黨慶26週年。蘇貞昌主席別出心裁,在當年“黨外後援會”舉行秘密大會,決定成立民主進步黨的場地,因而後來被民進黨人視為“創黨聖地”的圓山飯店敦睦廳,舉行“那些年,一起奮鬥的日子”建黨26週年茶會,意圖借此激發起當年曾參與創黨活動的戰友們的革命感情,擁戴他成為黨內各派系的“共主”,攜手迎戰“2016”。但意想不到的是,這場原本是設計要成為“表忠”的茶會,卻變成了“炮轟大會”,頗為罕見。

  本來,蘇貞昌要在圓山飯店敦睦廳舉行黨慶茶會,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表面上看,是要與當年的創黨元老們懷念創黨及此後一道奮鬥的“那些年,一起奮鬥的日子”,但其實要借此強調蘇貞昌自己的黨內資格,刻意地把並不屬於“創黨元老”的蔡英文排除在外,並借此向蔡英文“示威”。實際上,昨日黨慶茶會的出席者,除因“美麗島事件”而避走美國的許信良,及在坐牢中因甲狀腺癌復發而獲得“保外就醫”,前往美國就醫的呂秀蓮之外,蘇貞昌、謝長廷、遊錫堃等前主席,都是當年“創黨十八人小組”的成員。黨慶茶會“懷舊”的氣氛十分濃烈。而恰在此時,也曾任過黨主席的蔡英文卻因正在印度而未能出席這個黨慶茶會。或許,蔡英文是在事前得悉黨慶活動有這樣的“辱英”安排,而故意選擇此時出訪,以避開尷尬。因為在26年前,蔡英文不但是不在“敦睦廳”,也不是“創黨十八人小組”成員,而還只是一個剛拿到博士學位不久的青澀副教授。

  其實,民進黨以在“敦睦廳”舉行集會來“懷舊”,已不止今次。2000年5月20日晚上,剛在當日上午宣誓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陳水扁在圓山飯店頂樓宴會廳舉行宴會,民進黨中央黨部就在3樓的“敦睦廳”舉行“慶功宴”,安排除已獲邀出席宴會者以外的民進黨高中級黨工和輔選有功之臣,還有一批支援民進黨的“外省人”。氣氛頗為熱烈,志氣也頗為高漲,確實是予人“向上提升”的印象。

  2007年的黨慶酒會,也是在“敦睦廳”舉行。由於當時的黨主席遊錫堃堅持要在“全代會”中通過某議文,而已被確定為民進黨臺灣地區領導人參選人的謝長廷卻認為此“決議文”將會不利於自己的選情,因而在黨內引發一場激烈爭論,鬧得很不愉快。因此,這一事件的當事人謝長廷、遊錫困都沒有出席該黨慶酒會。使得黨慶酒會的氣氛頗為怪異,予人民進黨正在“向下沉淪”的印象。許多曾多次採訪民進黨黨慶活動的記者,都連連搖頭,並表示這極有可能是民進黨由盛轉衰的重要徵兆,民進黨再次淪為在野黨的日子,已不遠了。果然,翌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民進黨就宣告敗北。

  今次黨慶活動,又是選擇在“敦睦廳”舉行,效果又如何?原先許多計劃都嘎然而止,包括如何縮短兩岸政策的“最後一哩路”差距,黨務改革,提出可以讓民眾看到希望的政策論述等。反而是喜歡打“口水戰”,黨主席做起了“時事評論員”。這也罷了,在“保釣”等可以提振民進黨聲威的大問題上,不但沒有自己的論述,反而嘲諷正在作戰的(即使是作秀)的馬英九,惹起民眾反感。

  更重要的原因,是蘇貞昌過於只顧自己的“主席保衛戰”和“臺灣地區領導人爭奪戰”。這是因為,他正面臨一個極為重要的對手,那就是蔡英文。本來,按照民進黨以往的傳統,已選輸一次的蔡英文,不可能也不應該再次代表民進黨披掛上陣,但今回似乎是有點邪門,不但是蔡英文仍然興趣超盛,而且民進黨內仍有不少人為她抬轎。這給蘇貞昌極大壓力。而蔡英文卸任主席後,成立了“小英基金會”,將民進黨中央黨部的中層黨工拉走,儼然是一個“競選總部”。對此,蘇貞昌當然是要全方位防禦。

  蘇貞昌首先要解決的難題,是2014年5月第16屆民進黨主席選舉,已經不再受到“連選得連任一屆”限制的蔡英文,必然會再次參選。蘇貞昌必須借著擁有黨資源的優勢,避防讓蔡英文奪位。蘇貞昌在渡過這一難關之後,2004年底的五市選舉,倘是選輸,蘇貞昌就得按民進黨的傳統,引咎辭職,這又是一個蔡英文“回潮”的機會。

  而接下來的2015年,民進黨將會進行臺灣地區領導人黨內初選。倘蘇貞昌能闖過上述兩個難關,當然可以挾持黨主席資源,輕易勝出。而在2006年初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獲勝,即使是在2015年5月的黨主席任期屆滿,也能按照民主進步黨黨章的規定,成為當然黨主席,而且任期不受黨章主席只能連任一屆的限制,可能與臺灣地區領導人任期同步。

  但倘若是2014年黨主席選舉,或2014年底五市選舉這兩大難關卻無法闖過,蘇貞昌就將永遠失去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機會。畢竟,屆時他已69歲,已不具年齡優勢了。

  由此可見,蘇貞昌在當選並出任民進黨後,是採取了一個“不做不錯”的策略,儘量避免“多做多錯”,以防避2014年主席改選的第一個關口就被蔡英文拉下馬。為此,他倒是積極團結各個派系,除了不屑與他合作的蔡英文之外,他真誠對待其他“天王”及派系,甚至還對以前的死敵謝長廷降尊紓貴,目的就是“保衛主席權力”。至於如何闖過第二關,那是2014年5月主席選舉之後的事。相信屆時才是他“硬起來”的時候,以打贏五市選舉這一仗,至少也要保持平盤,避免引咎辭職。此後,就是推出各項政策,包括兩岸政策,黨務改革等,全力迎接2016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

  這就與他過去“衝衝衝”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或許,站在蘇貞昌的角度,是無奈之舉;但站在民進黨利益之上,則是挾公為私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