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互信合作的基石

2012年03月28日 09:2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22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一行。兩岸媒體均對此作了詳細報道。吳伯雄本次“胡吳會”上首度詳細闡述了臺灣方面關於“一中”的內涵,引起廣泛關注。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這些年兩岸的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成果,都是建立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之上。今後若要進一步深化和發展,必須鞏固這一基礎和共識。吳伯雄的表述具有積極意義。只要兩岸目標一致,共同努力,再困難、再複雜的問題都能找到解決之道。

  評論摘編如下:

  最近兩岸主流媒體均在醒目版面對第5次“胡吳會”作了詳細報道,適逢臺當局“新班子”5月就職,過去4年突飛猛進的兩岸關係未來能否更上一層樓,吳此時率團赴京別具意義。

  這些年兩岸在交流合作、協商談判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都是建立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之上。而兩岸關係今後若要進一步深化和發展,則必須鞏固這一基礎和共識。正如胡錦濤在會見吳伯雄時強調,兩黨和兩岸雙方繼續鞏固和增進政治互信,仍然是今後兩岸關係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的首要關鍵和前進動力。而增進政治互信,重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意即中國領土和主權沒有分裂,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沒有改變。

  2005年共産黨與國民黨舉行60年來首次領袖會晤,便是建立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石上,它不僅分解了國共長達一甲子的恩怨情仇,更成為日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培基。國民黨方面雖然也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但對大陸提出的一個中國原則卻一直沒有正面響應。然而,吳伯雄本次“胡吳會”上首度詳細闡述了臺灣方面關於“一中”的內涵。他説,海峽兩岸非國與國的關係,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同的是“兩岸同屬一中”,對於異的部分則採取“正視現實、擱置爭議”的做法。

  吳伯雄關於“同屬一中”的表述,不僅對未來4年擴大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具有積極意義,而且也可為兩岸未來進一步的議題作鋪墊。近日,有學者呼籲馬英九第二任期在促進兩岸關係發展方面應有“標誌性貢獻”。馬英九第一任期,兩岸恢復協商,加速雙方在經貿、文化交流,但這些仍屬於淺層合作,兩岸關係要永續和平發展,就必須使之制度化和機制化,才能確保不會因島內政黨輪替而變色。

  兩岸應在進一步的交流中積極創造條件,尤其是增進彼此的信任。互信是在這些日積月累的傾心交談中慢慢凝聚起來。

  兩岸本已于1992年達成一個中國原則,即“九二共識”。只是後來李登輝、陳水扁等“臺獨”分子興風作浪,嚴重破壞了兩岸互信。近年國民黨當局雖有撥亂反正之舉,但兩岸長期固有的、歷史所形成的結構性矛盾,非一朝一日所能解。事緩則圓,只要兩岸目標一致,共同努力,即使再困難、再複雜的問題都能找到解決之道。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