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禽流感:不能戳的秘密裏隱藏的風險

2012年03月05日 09:5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臺當局“農委會”宣佈臺灣爆發高病原性禽流感。美牛一波未平,禽流感一波又起。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公民記者”李惠仁去年推出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揭示彰化雞的問題後,當時官員仍用“專業”掩飾真相。然而對於所謂“專業”的科學驗證,永遠只能以數據解釋非常少的問題,而忽略存在性和潛在性的風險,常超過在現代社會上所建立的專業認知。

  評論摘編如下:

  臺當局“農委會”宣佈臺灣爆發高病原性禽流感,令人詫異的是事件的揭發卻是來自一個“公民記者”李惠仁,8年前他“直覺”認為彰化雞只暴斃不單純,追蹤調查,去年推出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後,當時官員仍用“專業”掩飾真相。

  什麼是“專業”?這指的是現代社會中,我們依賴專家所運作的系統。然而德國社會學者貝克在風險社會理論中,就對現代化社會過度仰賴專業知識提出質疑,他認為現代社會的盲點,在於我們過於信賴以實驗數據來解釋某些物質對生活環境可能帶來風險的高低性。當所有的風險評估都建立在科學的實驗上,民眾在生活中可能面對的風險,常常會被以科學所建立的“二手真相”來遮掩、淡化或移轉;事實上所謂的科學驗證,永遠只能以數據解釋非常少的問題,而忽略存在性和潛在性的風險,常超過在現代社會上所建立的專業認知。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民眾的生活或生命,受到環境污染或有毒物質的傷害時,這些立即性的經驗,卻常常得不到有關當局的重視,因為這些事實沒有經過科學的進一步檢驗,無法證明與民眾接觸的有害物質與風險呈現相關性。

  另外美國環境傳播學者庫克認為,在認定環境污染或化學添加物可能的風險或已帶來的危險時,應該納入文化經驗的考慮,也就是要考慮民眾在面對風險時,可能會因文化、社會、經濟條件的不同,在接受度上會有不同的反應。因此,行政單位在風險的認定,除了技術層面的理性判定外,還應該要有文化層面的理性考慮,這指的是來自個人經驗和社會不同層面的看法。而這些公眾看法的形成,不同於來自實驗室的科學數據,可能來自傳統、社會習俗、某些特定團體的認知或是親身經歷,也可能是對某些事件的敏感度。

  再以美牛事件為例,儘管美方提出多項研究數據,強調含瘦肉精美牛的安全性,然而當局在考慮是否開放時,應該加入文化因素的考慮,誠如長庚醫師林傑梁所説,臺灣喜食內臟,與西方人多棄之不用不同,而萊克多巴胺最容易殘留在動物的內臟中,因此臺灣人是否可能面臨比西方人更高的風險,當局有責任多方蒐集意見,提供民眾做參考。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