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否定“臺灣共識”的就是蔡英文自己

2011年12月07日 09:4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面對外界關於“臺灣共識”內涵的疑問,一句話説明“‘臺灣共識’就是臺灣民主化的過程。”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蔡英文自己到現在還沒搞清楚,真正的“臺灣共識”不是民進黨的共識,對於臺灣民眾的選擇,競逐權力的朝野政黨都必須接受,而非片面否定。

  社論摘編如下:

  很多人搞不清楚民進黨主席、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蔡英文強烈主張的“臺灣共識”到底內涵是什麼?蔡英文一句話簡單説明:“‘臺灣共識’就是臺灣民主化的過程。”

  蔡英文的説法沒有錯,對身處臺灣的2300萬民眾而言,“臺灣共識”理應是一個沒有疑義的概念,大家都是臺灣人,都愛臺灣,即使內部有著不同的政黨立場和主張,都可以透過民主程式取得多數共識。

  遺憾的是,蔡英文自己到現在還沒搞清楚,真正的“臺灣共識”不是民進黨的共識,對於臺灣民眾的選擇,競逐權力的朝野政黨都必須接受,而非片面否定。

  蔡英文説,有了臺灣民眾共同立場的時候,對大陸來講其實是更穩定的兩岸關係,不需要憂心當臺灣在政黨輪替的時候,政策會不會發生變化。她強調,當選後要組成“兩岸對話小組”,邀請她的對手馬英九和宋楚瑜共同協商。

  兩岸關係自從老兵可以返鄉探親的那一刻開始,交流之門就不可能再禁絕,原因很簡單,兩岸既是友更是親,親友之情豈是政治力所能隔絕?李登輝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時也擴大了交流,從人倫之常一步就走到了經貿交流,即使範圍不是那麼大,但“臺商”已經成為我們的左鄰右舍,即使後期“戒急用忍”限縮交流的節奏和步伐,卻無法阻絕臺商登陸之勢。

  同樣的,靠著“新中間路線”取得主政權的陳水扁和民進黨,也不可能翻轉國民黨主政時期奠下的兩岸交流基礎。陳水扁8年任內,因為“烽火外交”讓兩岸關係停滯,但民間交流卻從未間斷,文化交流讓臺灣演藝文創在大陸發光發熱。

  陳水扁甫當選就要組“跨黨派兩岸政策小組”,這個構想卻在邱義仁、蔡英文主導的臺灣安全團隊阻撓下無疾而終。2004年陳水扁連任,再次想組成“跨黨派和平穩定委員會”,甚至在就職前就找了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李遠哲、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公視董事長吳豐山、臺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等人會商籌組架構小組;陳水扁意欲親任負責人,邀請具有代表性的社會人士參與,共同研議兩岸和平發展綱領,可惜還是沒有下文。

  這些發展歷程蔡英文幾乎全參與,她不可能不明白,兩岸政策同樣是民進黨主政的核心政策;陳水扁8年無功,是因為民進黨無法擺脫基本教義派的束縛。

  蔡英文明白自己當選後朝野對話的重要,為什麼2008年馬英九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後卻三番兩次拒絕對話呢?不要忘了,2000年陳水扁當選,國親兩黨主席連戰和宋楚瑜親赴陳水扁辦公室與扁對話。

  蔡英文承認“九二會談”卻否定“九二共識”,質疑“九二共識”只是“國共共識”,因而提出“臺灣共識”。她忘了,“九二會談”是李登輝任內兩岸兩會對擱置爭議提出的一個方案,即使沒有“九二共識”的名詞,卻有結論或默契。這個默契在2005年進一步確認,也成為馬英九競選2008年時提出的政見主張,且獲得700多萬選票的高度肯定,這就是經過民主程式認可的臺灣多數共識,在這個共識基礎下,兩岸兩會在這3多年來簽署17項協議,都送民意部門備查或審查,這也是民主程式。依照蔡英文的邏輯,有什麼道理否定之?

  臺灣民主、兩岸和平是最值得珍惜的成果,蔡英文必須以實際行動展現她口中所聲稱“大過政黨”的意義,才能爭取民眾對民進黨重返主政的信心。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