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者:“臺灣共識”只是“預售屋”

2011-10-11 08:2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10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碩士生徐家勇的文章深入分析“臺灣共識”空洞的內涵。文章指出,儘管蔡英文一再推銷“臺灣共識”,它既無法成為與大陸交往互動的政治基礎,也不可能成為臺灣內部的所謂“共識”,只是空洞無物的“預售屋”。

  文章摘編如下: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自從在8月23日公佈的所謂“十年政綱”中提出“臺灣共識”作為未來民進黨上臺“執政”處理兩岸關係的主張以來,外界對此紛紛質疑。蔡英文宣稱,透過公開透明的民主程式首先凝聚臺灣各界的意見形成內部的共識,以此與大陸方面進行互動、協商、對話。在隨後訪問美國、日本的過程中,蔡英文不斷提出對“九二共識”的質疑,對“臺灣共識”的概念作進一步的解釋,先後提出不排除任何選項、“臺灣共識法制化”等主張。儘管蔡英文一再推銷“臺灣共識”,它既無法成為與大陸交往互動的政治基礎,也不可能成為臺灣內部的所謂“共識”,只是空洞無物的“預售屋”。

    第一、“臺灣共識”是民進黨為反對“九二共識”而構造出來的概念。“九二共識”是1992年海峽兩岸就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達成的共識,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馬英九2008年上臺後,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了兩岸兩會的協商談判,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使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時期。而民進黨由於固守“臺獨”理念,為反對而反對,不願承認“九二共識”,一會説“九二共識”不存在,一會説“九二共識”是國共片面達成的共識沒有經過“民主程式”的檢驗,不能為臺灣民眾所接受等等。民進黨為了選舉的需要構造出一個“臺灣共識”的概念以期混蒙過關,試圖通過臺灣民眾對其兩岸政策的檢驗,從動機上是為了選舉而不是為了兩岸關係的發展提出的概念。

    第二、“臺灣共識”反映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單邊主義思維。當前的兩岸關係進入大發展、大交流時代。兩岸各方面的聯繫越來越緊密,相互依賴的程度不斷加深,無法想像兩岸關係中斷或是重新陷入緊張對抗是何種情形。民進黨一直固守“臺獨”的神主牌,把兩岸關係定位在“一邊一國”的立場。過去民進黨極力的反對兩岸任何的交流,不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教育等領域。在馬英九上任3年來兩岸交流的成果惠及廣大臺灣民眾的情況下,民進黨從過去強硬反對交流的態度上有所軟化,例如對ECFA的態度,但是民進黨並沒有改變對兩岸關係的基本立場。民進黨提出先凝聚臺灣內部的共識然後再與大陸交往的思維,看似有道理,但殊不知,現在臺灣內部任何的思維如果不考慮大陸的態度立場只能是單邊的共識,而無法成為兩岸的共識,因此處理兩岸關係也就沒有意義了。

    第三、“臺灣共識”只是一個概念,並不是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具體主張。蔡英文提出“臺灣共識”的概念後,島內對其最大的質疑是它並沒有具體的內涵,只能算是民進黨假如上臺之後怎樣處理兩岸關係的一種思路。而2012年選舉迫在眉睫,如何處理兩岸關係是臺灣民眾所迫切需要看到的內容,而大陸方面也不會關心“臺灣共識”是怎麼形成的,只會關心民進黨的主張到底是什麼,有沒有放棄“臺獨”立場,能否建立兩岸的政治互信。

    第四、“不排除任何選項”只是民進黨為爭取選民而表現出來的開放姿態。蔡英文在“訪問”美國和日本的過程中,多次闡述“臺灣共識”的形成“不排除任何的選項”,“沒有人希望看到兩岸和平對話的中斷”。甚至民進黨宣稱如果“統一”是臺灣人民的共識,民進黨也會接受。但是對於臺灣的定位,民進黨還是堅守所謂的“臺灣前途決議文”的精神。民進黨迄今為止所表現出來的開放立場在選舉的背景下看來只是一種爭取中間選民的戰術伎倆。隨著選戰進入白熱化階段,臺灣民眾對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越來越不放心,在蔡英文的選情陷入低迷的情況下,這樣迷惑臺灣民眾的選舉語言還會不斷的出現。

    第五、“臺灣共識法制化”主張脫離臺灣政治實際,不具意義。蔡英文“訪問”美國的過程中提出可以讓“臺灣共識法制化”的主張,認為通過“立法”可以為兩岸關係提供比較穩定的基礎。臺灣政治轉型以來,島內政治分歧巨大,紛爭不斷,最終形成了目前藍綠對峙的局面。藍綠雙方不僅在兩岸政策上沒有交集,甚至連基本的對話管道也不存在。“臺灣共識”“立法”首先需要找到合適的管道進行藍綠的對話,然後需要得出具體的結論。而藍綠目前連基本的相互信任都沒有,何來“共識”,在兩岸政策上“立法”還是很遙遠的事,抑或根本不可能,所以蔡英文的這項主張根本上脫離了臺灣政治的實際,而不具有實際的意義。因此,蔡英文單方面提出所謂的“臺灣共識法制化”主張難免被解讀為“臺獨”法制化受到各方的批判。

    蔡英文在2012年選舉背景下提出“臺灣共識”概念利用所謂的臺灣“民主”制度和高漲的“臺灣主體意識”,拋出先凝聚臺灣內部共識再與大陸方面談判的思維具有很強的蠱惑性。但仔細檢驗所謂的“臺灣共識”,它只是民進黨的選舉語言,不具有可操作性,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沒有實質的意義,不會得到臺灣主流民意的認同。(徐家勇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碩士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