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雙英”對決態勢成型後,馬英九、蔡英文二人的搭檔人選亦即副手問題浮上臺面。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學者楊昆福23日在華廣網刊載文章指出,馬英九、蔡英文在選擇副手時,主要有“互補性”、“加分”和“製造議題”三方面的考量。
全文摘編如下:
2012“雙英”對決態勢成型後,馬蔡二人的搭檔人選亦即副手問題浮上臺面。面對副手議題,這段時間以來坊間多有熱議,各種組合研判層出不窮。不可諱言,選擇合適的搭檔人選對於馬蔡二人在決戰2012中將發揮重大作用。而細察副手議題的發酵過程,筆者認為馬蔡在選擇副手人選不外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量:
首先,馬蔡選擇副手人選“互補性”是重要考量。
眾所週知,民進黨自成立伊始便以“本土政黨”自居,並極力將國民黨塑造成“外省黨”以及北部黨,在所謂臺灣“主體意識”越發濃厚的情勢下,國民黨為扭轉不利局面擺脫和去除背負上的“原罪”,不得不調整策略以期貼近選民並贏得他們的支援。而在此種情勢之下以及思量如何應對民進黨正在進行或可能做出的政治操作,國民黨需把握選戰整體佈局,調整因應策略,才能在選戰中少失分或不失分甚至加分。反映在副手人選的選擇上,勢必會考慮互補性較強的人選。由於馬英九是外省籍,因此副手人選不可能再由同為外省籍的人士來擔當,本省籍定是首選。一方面,可防民進黨悠悠之口,避免給後者以口實並借機操作“族群議題”,向選民營造“外省黨”打壓本土黨的假像。另一方面,可爭取更多選民特別是中南部選民的支援。
在地域性考量方面,由於“北藍南綠”的政黨格局已經成型,而國民黨為贏得選舉,不可能只固守濁水溪以北的選票,因此為了避免造成“北部黨”刻板印象的持續深化,副手人選以出身中南部的人士為佳,方可起到平衡南北的效用,從而更大限度地爭取南臺灣選民的認同與支援,這是包括馬英九在內的國民黨所有臺灣地區最高領導人候選人所面臨的共通問題。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