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蔡蘇作態向中間靠攏不如修正兩岸路線

2011年04月12日 08:45:00  來源:
字號:    

  民進黨日前舉行2012初選第一場“政見發表會”,針對最受各界關心的兩岸議題,蔡英文及蘇貞昌都採取“避實就虛”的説詞,論述了無新意。臺灣《中華日報》昨日刊載社論指出,蘇蔡明知民進黨兩岸政策主張不符合主流民意,為什麼不乾脆修正兩岸路線?

 

  社論摘編如下:

  針對最受各界關心的兩岸議題,許信良提出較為具體的主張,蔡英文及蘇貞昌卻都採取“避實就虛”的説詞,論述了無新意,“核心主張”究竟為何?委實難以捉摸,其可行性也就“瘖啞人哼曲子——沒譜”。

  外界都希望藉由這場“政見會”,深入了解可能代表民進黨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蘇、蔡二人,對於臺灣走向,到底有何主張?特別是兩岸關係,究竟有什麼定見?但一場“政見會”過後,外界普遍評價不高,因為蘇、蔡都是“棉被店彈棉花——舊調重彈”,除了批判馬英九當局兩岸政策之外,既不明確宣示“政策主張”,也沒有足以打動人心的“政治理想”。

  蔡英文批評馬英九當局兩岸政策,欠缺制度約束及有效規範,造成制度紊亂失序,為體制帶來無可彌補的傷害。試問:兩年多以來,馬英九當局究竟對臺灣帶來什麼無可彌補的傷害?
 
  蔡英文聲稱民進黨對自己有信心,當年“上任”才半年,就讓“小三通”上路;同時,陸續開放兩岸包機、試辦大陸觀光客來臺。顯示蔡英文把對大陸開放當成民進黨的“功績”,既然如此,為什麼過去兩年來卻把國民黨的兩岸政策罵得體無完膚?難道只有民進黨才能推動兩岸開放嗎?

  至於蘇貞昌對兩岸關係的看法,認為臺灣“應定位在全球架構下,尋求‘地緣政治’和‘區域和平’”。這種論調,其實與蔡英文的説法如出一轍,同樣無視兩岸關係的特殊性與當前國際現實。這種異想天開的想法,實在看不出任何可行的依據。

  相對的,許信良固然有其盲點,但畢竟有所依據。他認為全球政經體制都支援“一中原則”。同時他認為臺灣未來四年,若要將臺灣地區居民所得提高到三萬美元,沒有比開放陸資、陸客、陸生來臺更有效的對策。

  蘇、蔡的兩岸論述,基本上都向後退縮,其所以如此,原因是民進黨初選採取“全民調”,為了爭取“中間選民”不得不向中間靠攏,以動聽的詞彙來包裝論述。但他們明知民進黨兩岸政策主張不符合主流民意,為什麼不乾脆修正兩岸路線?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