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蘇貞昌蔡英文如何收拾“中科”爛攤?

2010年08月05日 09:16:00  來源:
字號:    

  “中科”三期由曾經的“蘇內閣”一手主導,蘇貞昌和蔡英文兩人在擔任“正副閣揆”時強勢介入所留下。如今喊卡,臺灣《聯合報》發表社論指出,正在參選五都的蘇貞昌和蔡英文,有義務想想自己留下的爛攤要如何收拾。

  

  摘要如下: 

  

  這不是一個假設性問題。之所以要問蘇貞昌和蔡英文對“中科”三期喊卡有何看法,因為三期七星農場的環評爭議,正是兩人在擔任“正副閣揆”時強勢介入所留下的後果。如今,“行政院”裁定停止開發、廠商數千億投資面臨無所適從,原始決策者當然有義務説明立場及如何善後。

  陳水扁執政當年為了推動“兩兆三星”計劃,全力開發“中科”,僅花了十個月就讓友達進駐。“中科”三期由“蘇內閣”一手主導,當時“環保署長”是出身環運的張國龍,蔡英文且打電話向環評委員關切;此案在爭議中強渡關山,導致居民不斷爭訟。兩年半前,“高院”首度判決撤銷環評,拒絕停工並提出上訴的仍是民進黨。從這些前因後果看,今天綠營或民進黨趁機反咬藍營蔑視環保、漠視法令,都是有昧於事實的説法。

  近期的一連串事件,從大埔農民走上街頭,到“中科”相思寮、七星農場的抗爭,包括台塑六輕火災到反“國光”八輕的事件,都説明臺灣保育意識的再度抬頭。但仔細觀察,其中問題並不全然相同:大埔與相思寮是出在徵收手段粗魯,導致農民反彈;“中科”三期和“國光”石化是環評程式不夠完備,引發社會疑慮;台塑六輕則是內部管理不良,出現工安漏洞。

  由此可見,這一波環保事件,更大的癥結在於前後兩任當局的行政處理手段欠佳,留給人們“重工輕農”的印象;其次,是少數企業的管理和承諾未能徹底落實,失卻民眾的信任;而並非社會突然涌現了“反商情結”。要檢討的,是兩任當局公權力的運用為何偏離軌道,如何能更細緻化,不要忽視少數的權益。企業則應提升自我要求,不要一味追求營收,而疏忽了社會期待。

  經濟和環保,並不完全是零和遊戲。苗栗大埔僅百分之二居民反對徵收,相思寮抗爭是廿多戶農民不願離開祖厝,七星農場則是七戶農民委託環保團體代打行政訴訟。“小蝦米”的心願必須重視,但多數人對開發及就業的期待也不能不顧。“中科”三四期喊卡,一批憂心地方發展的二林民眾也表示要抗爭;當局該做的就是要進退有據,兼籌經濟和環境,並顧多數和少數。

  五都選舉在即,正在參選的蘇貞昌和蔡英文,有義務想想自己留下的爛攤要如何收拾。民進黨執政時,罔顧法令也要幫助企業設廠,證明是行不通;如今在野,若竟然翻臉指控廠商只會“放雞屎”,一樣是説不通的!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