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台塑六輕園區兩把火 燒出專業困境

2010年08月01日 21:54:00  來源: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8月1日發表社論指出:台塑位於雲林麥寮的六輕園區7月發生兩次嚴重工業安全意外,一次是7月7日烯烴一廠丙烯流體外泄造成火災,並停産一個月;不到20天,7月25日煉製二廠疑因重油外泄而引發大火,儘管一天內就撲滅,但連續的工安事件加上一連串的專業退位,使得六輕的無形之火愈燒愈遠、愈燒愈大,直到上週五“行政院長”吳敦義才做了5點宣佈,但六輕引爆的爭議恐怕難以就此熄火。六輕兩把大火燒出了專業困境,臺當局必須正面應對,為整起事件劃出清楚的防火牆及停火線。

  社論指出,六輕火災事件演變至今,已從企業工安意外,擴大至六輕局部停工、大型石化工業園區的工安維護、“地方”與“中央”的稅收與責任對稱性、企業社會責任的無限上綱,以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衝突等層面。影響所及,不只是已投入6,500多億元的六輕,將面臨再擴張瓶頸;由臺灣“中油”公司主導的國光石化八輕投資,想要在民間投資人設下的11月最後期限前定案,更是困難重重;除此之外,“中油”高雄五輕的25年遷廠之期將屆,原擬延後的構想恐怕也無提出之日了;六輕之火是否還將波及其他重化工業的投資,當局已不能不防。

  但六輕之火何以燎原?社論認為,其間當然存在政治人物的搧風點火。雲林縣長蘇治芬治理縣政獲得一定程度肯定,她要求當局負起更多的工安監管之責也是理直氣壯,但她率領民眾到“行政院”前大丟文蛤和死魚,甚至跪地要求“行政院長”吳敦義負責,就讓一切失去了焦點;尤其,工業安全及石化救災涉及高度的專業,專業的問題就該由專業層級的技術官僚解決,以出席公聽會官員的層級論斷當局的重視程度,就是政治導向而非專業導向,無助於問題的改善。“行政院長”及“部長”決定的是政策方向、擔負的是政治責任,不是事必躬親才叫重視。

  然而,又是誰給了政治操作的空間?這當然是臺當局行政部門在第一時間的誤判及失算,以致行政專業沒有在第一時間到位,遂予政治可乘之機,再也無法把六輕工安問題拉回到專業討論的層次,政治野火就這麼一發不可收拾。六輕7日發生第一次火災時,當時僅有零星的討論,雲林縣政府沒什麼聲音,“經濟部”、“環保署”也沒有積極的動作;第二次火災時,雲林縣政府開始批判馬當局,這時的“中央部會”仍只是努力做切割,一是把六輕大火與六輕五期擴建計劃做切割,一是以救災、工安裁罰是地方政府權責為由,把當局與六輕做切割。

  可是,從上週四“經濟部”宣佈在麥寮成立服務中心,平時督導環保及工安,發生事故時轉為應變中心,及至上週五吳敦義做了局部停工、辦理賠償、提供鄉民免費健檢、鑒定火災原因及改善對策等5點宣示,已證明了當局的慢半拍。更不可原諒的是,這個慢半拍是政治算計卻失算的結果。六輕營運近十年,大小工安事故難免,但何以這次才凸顯出“中央”與“地方”的權責問題?試想,如果“中央”與“地方”是同一政黨治理,會演變成今天的局面嗎?當局執政的國民黨何嘗不是想把工安監督不週及企業處罰之責,都歸於民進黨執政的雲林縣,以在民眾、企業兩面求全?

  社論最後説,當然,近期竹科大埔徵地事件、中科四期環評爭議事件掀起的産業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衝突,也愈演愈烈愈不理性,借著這次六輕之火一舉宣泄出來,這樣的社會氛圍才是更需要當局關注及正視的,但若當局總是模糊以對,專業聲音就會一直淹沒在政治口水裏,整個問題就有失控的風險而將治絲益棼。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是每一個經濟體永遠都要面對的問題,其政策內涵及方向必須隨著發展程度而調整,這是馬當局無可回避的責任,當局要擔起來,經濟發展才有方向。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