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學者:臺灣教師節,老師快樂嗎?

2017年09月29日 08:4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9月28日是臺灣教師節,自從孔子誕辰改為只紀念不放假的教師節後,慶祝活動也變少了。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臺灣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趙哲聖的評論文章指出,在教育史上,孔子因推行“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成典範,讓老師也成為令人尊重與神聖的職業。但少子化浪潮,加上財力困窘,臺當局拿教育人員開刀,讓教師成為一種尷尬的工作,老師處於浮動的心境。而且老師的痛苦,除了是個人內在必須與時俱進的改變自我,社會外在也未良善地尊重這項職業。

  評論摘編如下:

  9月28日是臺灣教師節,自從孔子誕辰改為只紀念不放假的教師節後,慶祝活動變少,教室中振筆疾書或採用數字化教材的老師們,這一天,會像Line轉机傳教師節貼圖顯示一般,“教師節,您快樂嗎?”

  在教育史上,孔子因推行“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成典範,讓老師也成為令人尊重與神聖的職業。但少子化浪潮,加上財力困窘,臺當局拿教育人員開刀,讓教師成為一種尷尬的工作,老師處於浮動的心境,有快樂,卻也傷悲。

  高中、初中、小學、幼教正職的老師,必須通過教檢考試的教師證書,再參加各縣市或各校獨招的教師甄試,才能取得教職,這一路上要靠資質、努力,外加耐心與幸運,才能享有正式師資的保障。大學端的教授必須花腦力唸書外,還要加上時間與金錢的投資,讓自己擁有博士資格,加入教育的“戰場”。

  到了教學場域,各式的教學法,翻轉教學到數字學習,老師從“教中學”,讓學生的眼界提高,這也是老師快樂的元素。然而,面對“直升機父母”,也就是媽寶型父母的大量出現,配合手機網路聯網的方便,老師得加入Line的園地,盡責地付出,被迫把自己零碎與課餘的時間投資在學生身上。

  科技輔助教學與聯繫當然很好,但無形中更強化老師那種“包山包海”的責任。教學外的行政支援,配上少子化不得不為的“招生”工作,不再是單純教書、教做人的思維,還必須行銷與推銷自己的學校。

  但老師的痛苦,除了是個人內在必須與時俱進的改變自我,社會外在也未良善地尊重這項職業。網路社群一大堆非老師的網友,總愛拿老師的教學年限、寒暑假期、上班福利等優勢來個“比一比”,總説老師佔盡社會資源,這樣的氛圍讓老師很灰心,靠著智力、腦力與努力所掙得的職業,卻要被拉成與一般行業一樣,蘋果和香蕉般地亂比,讓老師享有“天龍資源”的社會觀感被強化,外加抗議“年金改革”的激烈行動,更是強化了老師愛錢的負面形象。

  屆齡退休的老師正為“年金”與退休年限苦惱,眾多沉默的老師則在教師節的這一天仍舊守著崗位,沒法放假的教師們,就把福利讓給勞工們“還我7天假”的“聯署”吧!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