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教師為大陸游客仗義直言:心態決定一切

2015年05月01日 08:35: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北寧夏夜市將小吃變成桌餐,以這種方式應對遊客需要。(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陳曉星 攝)

  近日,臺灣媒體連篇累牘抱怨大陸游客改變了臺灣夜市形態,首先是“攻佔”,其次是太吵、擋路、吐痰、叨煙,最重要的是“共食嘗鮮”,人雖多,但只買一份嘗嘗,只見人潮不見錢潮,沒留下人民幣,只留下衛生紙(指如廁)。

  據筆者了解,臺灣夜市攤檔眾多,遊客用買一份嘗鮮的方式,可以多嘗幾種,其他地區的遊客也會如此。臺灣電視曾播出某日本“貴婦團”幾人共分一份小吃的畫面。再有,有些大陸游客團因為趕路,大多是晚餐後才可自由活動到夜市,吃不下又想多吃,才會有“共食嘗鮮”的情況。

  對此,臺灣大學教師顧士洋投書《中國時報》,在《夜市共食“臺灣瞎扯蛋”》一文中為大陸游客討個公道。文章寫道——

  大陸人來多了,錢給的多,但聲音大,説是妨礙了寧靜、秩序;給少了,看了不買,説是沒利可圖,沒意思。像夜市,大陸人把它當重要觀光景點,行程必備,其受歡迎度僅次於故宮。但大陸人來得太多,卻又引起不滿了。觀光行程都包飯,都是飯後才來逛,大家合叫幾款食物,每個嘗一點,被説是共食小氣,不多給免洗筷;如果沒吃飯,把夜市當晚餐地,圍一桌,菜滿席,又説擋路吵人,反正怎麼都不對。若如此,是不是規劃幾個特別的夜市,專給大陸人用?事實上,這些夜市的喜怨,都是商業經濟必有的現象,以經濟來調節就好,不該加上政治、歧視情緒來看待。説到經濟原則,以前臺灣觀光客也是嘈雜推擠,三大件五小件的。

  臺灣因各種食安事故,美食已大褪色,但大陸游客仍對臺灣很喜愛。大陸人沒有講臺灣不好,但臺灣人説起大陸,則大多是壞的、鄙夷的。大陸給惠讓利,做足了善意,但還是被説是給的不夠、不對,沒給到“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南部地區、中下階層、青年——編者注)。 更嚴重的是,給到了又説是“木馬屠城”。

  文章提醒:心態決定一切。不要讓大陸游客感覺臺灣“瞎扯淡”。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