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文化“去中”等於割腕流光臺灣的血

2017年08月28日 09:0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當局“教育部”擬將高中語文文言文比率由45%~55%降至30%,各方譁然,臺灣“中央研究院”7位院士、多位大學教授正進行反對聯署,已在Line上瘋傳。臺灣《中國時報》26日社論指出,這是民進黨“教育部”擬大減中學課本中國史內容,並將中國史移到東亞歷史脈絡討論後,再一次意圖稀釋中華文化與中國史的行徑,蔡當局必須明確回答,這是在“維持現狀”包裝下的“文化臺獨”實踐嗎?

  社論指出,以這次文言文調降比例為例,不只是把文言文從原來的20篇,大砍剩10篇,即便在這10篇文言文中,臺當局“教育部”透過毫無專業可言的“網路投票”推薦10篇文言文,其中只有4篇是傳統經典,其他皆所謂迎合“臺灣主體意識”的作品,其中有一篇涉有歧視原住民的爭議,更還莫名其妙地放進一篇日本人所作的冷僻作品。“教育部”為了在意識形態上“去中國”,已到了荒腔走板的地步。

  當全世界都在努力學中文,當特朗普的孫女大秀唐詩的時候,臺灣卻自棄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語言寶産、文化禮物。

  根朽枝枯,一旦打壞下一代的語文根基,將連帶地降低青年學子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能力以及因應國際世局的競爭力,接下來好幾個世代都要付出沉淪的代價。

  蔡英文對此豈能默不作聲?鋻於兩岸對立氣氛升高,在法理“臺獨”的面向上,蔡英文和民進黨顯然是為了滿足或化解來自綠營對於“臺灣獨立”的期待情緒,只好在文化面上,有如絕命狂飆、失速列車般推動文化“臺獨”。

  社論認為,這是非常危險而不智的作法,除了在下一代的語文能力上自斷經脈,在臺灣本來可以擁有的中華文化優勢上自棄武功,也同時擴大兩岸中國人的情感裂痕,陸方勢必會對此做出反應,一步一步增加壓力,讓臺灣本已不利的困局雪上加霜。

  社論強調,為了下一代的幸福,蔡英文有責任為教育“去中國化”的錯誤政策踩煞車。蔡英文不妨沉澱並回溯思考,臺灣江河日下的伊始,其實就是混淆、放棄“臺灣人就是中國人”、“臺灣文化就是中華文化”這兩個原本被臺灣奉為圭臬、視為當然的核心精神。中華文化就像是生來即存于臺灣身體內的血液與基因,但臺灣竟然為了“去中國化”,要割腕流光臺灣的血,要人為抹去臺灣的基因。這不只是文化上的自殘,更是臺灣的自殺。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