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民進黨為何強奪中華文化總會?

2016年11月24日 13:4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23日宣佈辭去職務,從此不再過問文化總會所有業務,他並表示,原本希望依照人民團體法,選出一個好的文化人接任新會長。劉兆玄希望蔡英文與民進黨當局不要一面爭取中華文化總會會長,接手後又一手要去中華文化表徵,可以説是語重心長的的臨別諍言。

  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23日在臉譜網發文,指出“去中國化”的民進黨,如何掌舵中華文化總會?如今,民進黨將正式入主中華文化總會,會不會又是一次利用當局公器“假傳承、真破壞”的例子呢?

  臺灣《中國時報》24日發表評論説,民進黨當局使盡“洪荒之力”強奪中華文化總會,蔡英文可望如願接下文化總會會長。但蔡英文辦公室得了便宜還賣乖,發言人黃重諺諷刺前會長劉兆玄,“不是名字叫上官鼎,就表示是文化人”。這話雖説得極不得體,但也透露出綠營的心虛,原來他們還知道掌管文化總會,多少該有點文化人的底氣。

  如果筆名上官鼎的劉兆玄不能是文化人,想必即將接任會長的蔡英文距離文化人就更遠了。不過,蔡英文是不是文化人並不重要,因為民進黨以極其粗暴的手段介入中華文化總會後,大概也沒多少人指望他們能從事與中華文化有關的工作。

  文化總會或許有風光的創立歷史,但是經過臺灣第一次的政黨輪替後,當時再次執政的國民黨,所接收的其實已經是個小而又小、連自己都養不活的窮機關,只是挂著個“文化總會”名稱好聽而已。陳水扁且將名稱去中華,改“國家文化總會”,在其8年任內,文化總會的業務已與中華無關。

  這次蔡英文對文化總會志在必得的吃相難看,外界擔心民進黨故伎重施,取了“中華”去“中華”。但有訊息傳出,蔡英文意欲以中華文化總會作為與中國大陸交往的一個平臺,因為520之後兩岸關係急速冷凍,而文化總會經過劉兆玄的努力,與大陸文化界建立了一定程度的關係,並有數個合作計劃,是以蔡英文或者可能留下這一“中華活口”,以方便兩岸往來。

  此若為真,只能説蔡英文天真。兩岸要交往,明擺著一條康莊大道,蔡英文不走,卻偏要去搶這條羊腸小道,文化總會要人沒人、要錢沒錢,能有今天這點局面,憑的還真是劉兆玄的名字、面子和裏子。然而,上官鼎有辦法跟對岸談文化交流,蔡英文就是不能。

  因為,任誰都看得出來,蔡英文“德侔道昌”的是政治,不是文化。

  按照蔡英文辦公室及民進黨的邏輯,文化總會是“公産”,自然應該隨著政黨輪替而輪替。我們認為,這是觀念上的根本謬誤。我們相信,劉兆玄會長絕非戀棧之人,他之所以到任期滿才離職,是希望文化總會能真正的脫離政治的枷鎖,讓政治的歸政治,讓文化的歸文化。只可能蔡英文辦公室以及民進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4日發表社評文章指出,我們從這一段時間蔡英文辦公室及民進黨為取得中華文化總會主導權所做的一切,即可了解其心情之急迫與必取得之決心。蔡英文辦公室的介入可以説是明目張膽,其發言人曾指責劉會長是公私不分,並酸劉會長“不是叫上官鼎就是文化人”,甚且消遣他可能是因為年紀大了而忘了程式。這樣的發言,讓人感覺其背後似乎蘊涵了極深的怨念。

  至於民進黨的介入,更是毫不避諱,柯建銘與王金平兩人聯手,又把“立法院”內那一套喬事的做法,想要依樣畫葫蘆搬到文化總會。可以説,蔡英文辦公室與民進黨在這一段期間爭奪文化總會的做法,完全沒有文化人應有的品格,只有政治人物那種淺薄的權力意識。

  然而,蔡英文辦公室與民進黨似乎想走回頭路,把文化總會視為禁臠。這一切都難免讓人質疑蔡英文是不是無法忍受中華文化而欲去之。我們也要奉勸蔡英文三思,奪得一個文化總會,卻失去文化人的尊敬,值得嗎?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