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興建影城可復興臺灣電影?

2016年10月24日 11:1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據臺媒報道,臺南市長賴清德日前在臉書透露,導演李安建議在臺南沙侖打造的國際影城,已獲臺當局“行政院”拍板定案。臺灣《中華日報》22日發表社論指出,興建影城固然有助於影視産業與地方觀光發展,但如未解決臺灣電影市場太小、人才外流等問題,是否會增加更多“蚊子館”?必須審慎評估。臺當局更必須出面整合進行資源分工,避免影城林立能量內耗,成為臺灣電影復興的絆腳石。

  社論摘編如下:

  臺南市長賴清德日前在臉書透露,導演李安建議在臺南沙侖打造的國際影城,已獲臺當局“行政院長”林全拍板定案,並指示臺當局“文化部”在一個月內提出整體開發時程,期待在3年內見到成果。興建影城固然有助於影視産業與地方觀光發展,但如未解決臺灣電影市場太小、人才外流等問題,是否會增加更多“蚊子館”?必須審慎評估。

  電影是表演、視覺、聽覺藝術的綜合體,也是繼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詩、舞蹈、戲劇之後的“第八藝術”。自1888年全世界第一部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問世以來,電影作品不斷推陳出新,帶給人類無數歡樂與啟發。

  電影除了出外景之外,很多鏡頭都是在棚內拍攝,因此需要具規模的攝影棚或場景支援拍攝作業。例如美國好萊塢電影産業群聚,執全球電影工業之牛耳。位於印度孟買的“寶萊塢”,也發展成龐大的電影工業基地。中國大陸影視業近年來蓬勃成長,位於浙江省東陽市的橫店影視城,許多經典大戲都在該處開拍。

  臺灣電影有過風光歲月,從早期的臺語電影,到功夫武俠片、愛情文藝片、愛國軍教片、校園青春片,出現許多不同的類型,其中有不少膾炙人口的影片,看電影成了民眾相當喜愛的休閒娛樂。但因部分電影題材了無新意、製作粗劣,加上好萊塢影片強勢壓境,民眾對臺灣電影的興趣逐漸消退,臺灣電影工業隨之萎縮。2001年是臺灣電影最低迷的一年,總票房僅739萬元(新台幣),只佔整體電影市場的2‰。由於島內無片可拍,造成電影人才外流與斷層,最近幾屆“金馬獎”的影帝、影后,幾乎都是大陸、香港演員的天下,更讓人對臺灣電影的未來感到焦慮。

  為促使臺灣電影起死回生,臺當局祭出“輔導金制度”,很多縣市政府也設置影視支援中心,近年來雖略具成效,但要達到振興臺灣電影目標,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在臺灣電影亟待振衰起敝之際,李安導演建議在臺南沙侖打造國際級片廠,據聞林揆已召集中央相關部會、臺南市政府、臺糖公司開會,指示國發會掌控進度,並要求臺糖完全配合提供土地,務必讓該計劃在3年內付諸實現,動作之大令人充滿期待。

  然而島內的影城何其多!除了位於臺北市士林區的“中國電影文化城”之外,臺中市也準備在霧峰區打造中臺灣影視基地,並將李安拍攝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人工造浪池移入重現,再搭配全臺最大的攝影棚,打造臺灣首座由當局興建,最完善的電影專業拍攝基地。高雄市也積極籌劃“影視藝術産業集散中心”,展現打造成臺灣“好萊塢”的雄心。

  臺南市現有一座“白河臺灣電影文化城”,以臺灣早期建築物場景為主,吸引不少鄉土劇組前往拍片;市府過去也曾答應在安南區天馬電臺原址設影城。若現在再興建李安導演建議的沙侖影城,臺南市豈不成為全臺影城密度最高的地方?

  臺灣電影的問題出在市場狹窄、産業空洞化,以及民眾不支援臺灣電影。三年之艾不能治七年之病,電影政策、電影産業及電影教育應該“三位一體”同步改革,臺當局更必須出面整合進行資源分工,避免影城林立能量內耗,成為臺灣電影復興的絆腳石。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