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蘇打綠休團三年,是放長線釣大魚

2016年06月30日 09:08:00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八項提名中獲獎五項,蘇打綠也因此成為今年“金曲獎”的最後贏家,音樂事業由此達到另一個巔峰。但就在這個大喜的日子裏,蘇打綠卻宣佈了一個對於歌迷來講“大悲”的決定:休團三年!

  休團三年意味著什麼?那就是意味著有三年沒辦法看到蘇打綠的演唱,再加上三年聽不到蘇打綠的新專輯,尤其是在維瓦爾第四季計劃吊起胃口後,這樣的決定對於滿心期待蘇打綠將四季輪迴的歌迷來講,更是一個沉重打擊。

  從娛樂角度來講,這是一個很不適宜的決定,也是一個違反商業定律的決定。要知道,“金曲獎”這幾年雖然影響力已經不同往年,但“金曲獎”效應卻還在發揮作用,前年李榮浩因為拿到金曲新人獎而躥升一線,就是最好的證明。在這個獲獎的時間節點,蘇打綠“急流勇退”,顯然更像是自斷財路。要知道多少人就等著這一天,然後從此可以躺著把錢賺了。

  但從藝術的角度來講,蘇打綠的這個決定,卻又是符合創作規律的決定。在經歷了維瓦爾第四季這個龐大的計劃後,你很難要求一支創作樂隊,還能在這個基礎上繼續上升。尤其是蘇打綠在這個計劃最後一張專輯《冬未了》,明顯已經將音樂做到很滿的程度,已經到了一個幾近透支的創作臨界點。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堅持下去,就是對歌迷負責,而選擇休團暫別,則是對自己負責。這是一個看似簡單的選擇題,但很多時候受制于音樂人的事業心,幕後團隊的需求,唱片公司合約限制等等問題,卻讓簡單的問題變得複雜,並最終選擇一個對自己最狠的決定。

  其實翻看歷史上許多傳奇搖滾樂團的歷史,他們的經典專輯,有時候也不過寥寥幾張,有的只在某一個階段呈現集體性爆發,有的則會再潛伏一段時間後,迎來第二、甚至第三階段的上升。這就説明創作也是有規律的,它最大的規律就是可遇而不可求。過於刻意去求,往往會得到過猶不及的結果。只有在一個相對放鬆的狀態之下,創作人才有可能與靈感的火花邂逅,並在一種全新的狀態下,創作出全新的作品。

  用跨界的思維打一個比方,蘇打綠這次休團,就好比是花時間給電腦清記憶體,甚至重裝系統,一切都為了未來能夠輕裝上陣,呈現另一個全新的蘇打綠,他們如果真的把維瓦爾第四季計劃再來一遍,那時候不樂意的就是歌迷了。

  其實歌迷完全不用對蘇打綠的休團泣不成聲,有的樂團它不告訴你休團,可能一休也會休好幾年,還有不打招呼就一直不露面的。有一個明確的休團日期,反而可以因為期待,而增加一些新鮮感和神秘感。歌手等待靈感,歌迷期待新作,這才是樂壇的大和諧。

  更何況,華語樂壇現在缺的其實正是這種期待感,各種明星每天不斷地發單曲,每天密集地上頭條,生怕被這個世界拉開距離,但在這種環環相扣的檔期裏,所謂的新單曲,也更像是流水線上的作業,徒具商業功能,卻缺了音樂屬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讓蘇打綠和他們的歌迷一起餓三年,不是壞事,要知道“半饑餓是創作最理想的狀態”。就當休團這三年是蘇打綠放的長線,為的還是將來釣更大的魚,總比天天坐在岸邊,釣到無魚可釣的好。(愛地人)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