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到澎湖聽“雨生”

2016年05月01日 16:42:00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字號:    

  “如果大海能夠帶走我的哀愁,就像帶走每條河流……”,在碧藍海水圍繞的澎湖,一曲《大海》讓心情飛得更高更遠。陽光熾熱,海風陣陣,野生的仙人掌倔強生長,美麗的澎湖,音樂的元素同樣沒有缺席。

  在澎湖最主要的商業街區附近,一棟棟平房修建得橫平豎直,街巷雖不寬敞,卻打掃得十分整潔,這裡是名為“篤行十村”的眷村。隨著歲月變遷,原來的居民已在當地政府的安排下搬遷,昔日熙熙攘攘的居民區修葺改建成文化園,而張雨生和潘安邦兩位歌手的紀念館,正棲身於此。

  張雨生,享有“音樂魔術師”盛名的創作型歌手,代表作《我的未來不是夢》至今催人奮進;潘安邦,外形俊朗的民歌歌手,一首《外婆的澎湖灣》紅遍兩岸,讓多少大陸民眾對澎湖心馳神往。兩位歌手出生於相同的眷村,雖然都已辭世,他們的紀念館仍輕聲吟唱著過往的故事。

  走進張雨生紀念館,仿佛進入一本立體的張雨生人物傳記。從年少的高低床,到求學時代的張張獎狀,再到走入音樂世界後的種種成就,一幅幅照片配著文字解説,將張雨生的人生旅程呈現在參觀者面前。受到眷村房屋的限制,展廳的規模並不大,室內的展品數量也難言豐富,但字裏行間,卻透出對這位才子的依依不捨。

  “只能説,他走得太早。”一條從1966年開始的時間線,記錄了張雨生一生的重要時刻,這條時間線最終定格在1997年。那一年張雨生剛剛31歲,為張惠妹的《BAD BOY》專輯製作了三首主打歌,為音樂劇《吻我吧!娜娜》連寫28首歌曲,推出了自己的第十張專輯《口是心非》,三項工作都圓滿完成。正當外界期待張雨生展現更多音樂能量時,一場車禍卻讓這顆璀璨的明星瞬間墜落。

  潘安邦紀念館與張雨生紀念館相距不到百米。紀念館裏展示了潘安邦不同時代的音樂專輯,從黑膠唱片、卡帶到CD、DVD,記錄著音樂與時代的變遷。紀念館裏還展示了好幾幅潘安邦青年時代完成的手繪插畫。小時候,其繪畫天分甚至得到專業人士肯定。因緣際會,潘安邦最終並未走上繪畫之路,否則,今天我們或許會多認識一位畫風細膩的畫家,卻少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民謠。

  動聽的歌聲從館內傳出,“黃昏的沙灘上/有著腳印兩對半/那是外婆拄著杖/將我手輕輕挽”……據介紹,潘安邦從小由外婆照顧,因此與外婆感情彌深,1979年他出版的首張專輯,正是描繪祖孫情的《外婆的澎湖灣》。在1989年央視春晚的舞臺上,潘安邦獻唱《外婆的澎湖灣》,一舉成名,此歌從此廣為流傳。

  紀念館的庭院中,矗立著一尊銅像:海波之上,一隊烏龜歡快地游泳,頑童開心地玩水,旁邊則是專心注視頑童的外婆,眼裏全是關懷。銅像旁邊,鐫刻著潘安邦的思念文章:想到海的另一邊去開創夢想,又不捨澎湖灣的海邊,獨留外婆的心痛……幸好有了《外婆的澎湖灣》,想她或她想孫子的時候,電話裏我總是輕輕地唱著,外婆在另一邊靜靜地聽著……

  潘安邦生於1954年,2013年病逝。據紀念館導覽員介紹,儘管潘安邦和張雨生的舊宅彼此相望,而且潘安邦直到20多歲才離開澎湖,理論上和張雨生曾同時行走在眷村的街道之中,然而可能是受到年齡差距等因素的影響,兩人在澎湖時並不相識,直到後來作為音樂人聊起來,才知道大家竟是同鄉。

  筆者在文化園看到,儘管目前還不是旅遊旺季,仍有不少遊客慕名而來。紀念館導覽員、澎湖當地居民黃秀燕説,她很喜歡這兩位歌手,“一位長得帥,一位的歌聲非常高亢好聽”。兩位歌手也提高了澎湖的知名度,讓更多遊客、特別是大陸游客來澎湖旅遊,“感謝他們促進了澎湖的觀光業發展”。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