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女童慘遭殺害事件 媒體別成病態幫兇

2016年03月30日 10:1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網路傳播的當下,臺灣內湖4歲女童慘遭殺害的消息,在主流媒體與社群媒介中出現大量快速資訊的轉載。血淋淋的畫面,加上各新聞平臺播放,悲傷、流淚、憤怒,輔以新聞完整的追蹤報導,恐怖的視覺震撼,因為畫面、內容、分享,而加速我們感官激動,悲傷與失神。

  臺灣《中國時報》3月30日發表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趙哲聖的評論文章説,殺人視覺的衝擊太大,網友在臉書中徬徨洗版發言,網路與媒體調查日漸詳細;這不禁讓我們思考每次這類脫序反社會的異常分子,是不是因為透過新聞流通而複製與合理化行為?而我們又該怎樣篩選與控制資訊?

  首先,這類重大社會新聞,産生“複製同構型模式”,當資訊量産生囤積與重復,有些人反感,反黑暗暴力的民粹舉動想以暴力還向暴力,也有人麻痹無感。但一些不知如何控制資訊流量的使用人,若仿傚模倣,將製造下一次隱性炸彈與負面衝擊。

  其次,對於大多數需要溫暖與關愛的人們,在大量分享資訊擴散中,強迫去見證不曾目睹的事件,當分享的災難恐怖畫面持續增加,最後讓我們失神,雖然感官保持警醒,外在感受卻封閉,容易掉入負面困窘與焦躁,成為無法預期的焦躁。

  當被殺女童母親哭訴“社會病了”的當下,此時的大眾媒體除了忠於報導事件真相外,更需要輔以多層面分析,增加教育與反思的報導,減少血腥畫面的衝擊,別成為病態幫兇。

  而社群接受者應控制選擇資訊來源與數量,以免資訊超載。多與真實親人朋友對話,分享想法,才能維繫情感的支撐,冷靜控制這類資訊流量,適可而止的接觸,短暫失神後,從生活中重新黏合溫暖感受。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