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品臺灣作家簡媜新書:生命如此深刻

2013年03月15日 07:4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人看生命如此深,亦看痛苦如此深。翻看臺灣作家簡媜的新書《誰在銀閃閃的地方 等你》,心中浮現的就是這兩句話。

  大陸的讀者對簡媜不熟悉,在臺灣她也未大紅大紫。幾年前翻開她的《女兒紅》,驚艷。文字有4D的效果,寫雨便水霧氤氳,咖啡便香暖襲人,特別是她的視角,于親子、夫妻間捕捉到眾人忽略又至關重要的點滴,寫無奈、疲憊、困惑、失落等人生種種,往往達到別人心中早有卻口不能言之處,“像每一滴酒回不了葡萄,我回不了年少”,絕對不是俗手!讓我對她畢業的臺大中文系不敢小視。

  出身宜蘭農家,考上臺大中文系,學生時代就開始出書、獲獎。因為細膩,因為幽深,雖然獨到,但總脫不了“尋尋覓覓”的閨閣氣,容易把她歸為“女子文學”,妙則妙矣,終究有閨閣的狹窄和象牙塔的唯美。

  這本新書,氣象一變。直面老、病、死,提出“老與病,是考驗一個社會文明與否最具鑒別度的題目”,用26萬字探討養老、喪葬、遺産等問題,以她慣常的敏感犀利駕馭社會題材,可成為全社會的“變老”課本。

  簡媜不僅批評“什麼樣的社會,會讓老人獨自老著、病著、活著?”,而且向每一個人建議:“老,是一門高深奧妙的學問,必須學習。”她認為,我們3歲進幼兒園,7歲上小學,“卻從不認為滿65歲的人也應到老年學校報名,學習如何面對緊接而來的老病死聯合課程。” “一個毫不準備的人是不負責任的,他把問題留給家人及社會。”

  關於長壽,簡媜在書中提出自己的觀察,“一個人驚惶恐懼地企求長壽,卻把活著的每一天用來驚惶恐懼。這樣的長壽,意義何在?”難得的是,她一脫以往的脆弱無力感,文字間激發出樂觀與力量。她以老師齊邦媛和公爹姚鴻鈞為例,證明老人可以修得“高學分”,尊嚴地老去。齊邦媛80歲那年選擇改變人生,住進老人院動筆寫自傳《巨流河》,將孤獨化成創作養分,她説死是“服務期滿”,“我希望死的時候,是個讀書人的樣子。” 簡媜也記錄了自己公爹生命最後的時光,他得知肺癌病情後,不怨不泣度過最後8個月。簡媜問他:“一生有遺憾嗎?”他回答:“我充滿感謝,沒有遺憾!”

  好的作家是生命與痛苦的先知,小至自我,大到社會。不約而同的,這幾年不少得獎的藝術作品都是老年題材,從大熱的《桃姐》到剛剛摘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桂冠的《愛慕》。現在,海峽的那一端,纖弱的女作家簡媜也扛起知天命、了生死的重擔,探討老年問題,在才華之外,多了作家的責任感與擔當。誰都將會老去,誰都要想想她提出的問題——《誰在銀閃閃的地方 等你》。(陳曉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