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香港扶貧的“美麗與哀愁”

2015年10月13日 07:52: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美麗富饒的東方之珠也有那麼多窮人,也需要“扶貧”?答案是,沒錯。據香港媒體報道,特區政府10月10日舉行一年一度的扶貧高峰會並公佈《2014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2014年的“貧窮線”門檻隨收入改善而上升,香港貧窮人口從2013年的97萬降至去年的96萬,貧窮率由14.5%降至14.3%,都是過去6年有記錄以來的低位。

  扶貧成績不乏亮點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出席高峰會致辭時表示,香港的貧窮問題存在已久,過去3年特區政府將扶貧列為施政重點之一併推出系列措施,工作初見成效。

  香港《文匯報》細數説,重大扶貧舉措包括重設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扶貧委員會,以及破天荒制定首條官方貧窮線,落實惠及40多萬長者的“長者生活津貼”,向關愛基金注資150億元(港幣,下同)等。

  梁振英説,退休保障將是扶貧委員會明年的重點工作,特區政府也已經預留500億元未雨綢繆。打破隔代貧窮,促進基層年輕人向上流動,也是重大的社會議題。香港社會有責任、也有能力為青年人,尤其是弱勢的青年人提供更好支援。

  長者貧窮不容忽視

  雖然香港貧困人口創6年來新低,一些社會團體對此並不滿意。除了無法享用香港福利保障的新移民外,老齡化程度加深也是貧困痼疾揮之不去的客觀原因。不少媒體更擔憂,老者貧窮問題將影響香港社會發展與穩定。

  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的調查,香港滿65歲的老年人貧窮情況在各年齡群中最為嚴重,每3位老人便有1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次貧困人口雖然略降,但貧窮長者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增加9000人。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解釋稱,貧窮線不計算資産,長者大多沒收入,容易成為貧窮人士。由於退休保障不足,基層長者要靠積蓄來應付生活開支,往往捉襟見肘。就算是中産家庭,部分長者還要拿出一大筆錢來協助子女應付置業首期,積蓄大受蠶食。隨著人口老化,貧窮長者的問題恐怕越來越嚴重。

  脫貧需要“系統工程”

  然而,在一個全球屈指可數的富裕地區,近1/7的人口身陷貧困,並不僅僅是福利制度和老齡化可以解釋的。“在職貧窮”近年開始在香港成為流行的詞彙。如今香港近400萬工作人口中,約1/3是學歷中三(相當於初中畢業)以下的低學歷人士。根據社聯的統計,目前“在職貧窮”總人口仍超過46萬。

  香港實行了最低工資制度,但並未真正減少貧困人口的數量。香港多年來傾斜發展金融、地産,産業結構的單一讓多數人都從事低附加值的工作,經驗和能力得不到積累。他們不但無法向上流動,反而隨著年齡增加和體力衰減,加速向下流動。

  説到底,香港社會浮躁不安固然有政治因素,而貧富懸殊也是主要原因。“在職貧窮”及長者貧窮等深層次矛盾不解決,勢必成為社會的定時炸彈。利用豐厚的稅收大面積“撒錢”,向各種福利機構注資,是任何政府都懂得操作的扶貧“止痛針”。然而,如何逐漸改變舊模式,重新分配社會資源,重新培育一個更加平衡和多樣化的産業生態,才是香港政府和社會不應逃避的、最宏大而艱巨的“扶貧工程”。(王大可)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