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藝人楊又穎(Cindy,本名彭馨逸)因不堪網路霸淩而輕生,日前舉辦追思會。彭家家人非常自責難過,可是在解開她的手機鎖後,發現Cindy的演藝路上有很多貴人相助,她的哥哥説:“愛妳的人遠比抹黑你的人多很多,也希望不要再有下個受害者。”
臺灣《新生報》27日社論説:Cindy主要因為遭“靠北部落客”等網站的貼文者不斷謾罵,而且可能是來自認識的人刻意在暗地抹黑,因而走不出負面情緒而尋短。這不僅是Cindy個人的終生遺憾,且留給家人親友無限傷痛,更是臺灣社會的又一個無可彌補憾事。死者已矣,但付出的代價又何其大!
當“霸淩”成為社會議題之後,在關係霸淩、言語霸淩、肢體霸淩之外,網路霸淩已演進為最新型態的霸淩型態。網路世界無遠弗屆,卻也是最容易躲人的地方,以往不喜歡一個人就是不喜歡,或當面表達不喜歡而已,現在則隱匿在網路的一個角落,不僅予以“放大”,而且又加以“持續”,進行言語上的攻擊或施放黑話,更可惡的抹黑者又常假“鄉民正義”以為之,這對被攻擊的人來説,簡直是個“苦海”或“黑暗世界”。
去年兒童福利聯盟調查發現,國內網路霸淩現象有愈來愈嚴重化趨勢,大約三成的孩童曾在網路上看過暴力霸淩的影片,四成青少年自己成為網路霸淩施行者而不自知。甚至有近二成學童曾以匿名方式,進行言語批評或罵人的舉動。若加以歸納分類,常見的網路霸淩包括張貼辱罵、排擠、恐嚇,以及讓別人難過、難堪的文字或圖片等。這些和民眾平日生活的現實世界,簡直是有如天壤之別的“不同世界”。
現實世界有較清楚的法律、道德、倫理規範來管理或約束,相對於網路上蓄意的、有目的性、針對目標對象的“抹黑或騷擾”行為,通常是任之擴散發展,幾乎是“無人管”的地步,也往往是在事態擴大或衍生意外事件後才獲得重視。若如Cindy的案例,不僅是身心受創,而是以生命結束作抗議,難道這是科技發達的臺灣所能忍受或所願意見到的事嗎?!
不少研究發現,網路世界可説是青少年的“全世界”,但遭受網路霸淩的受害者又多半保持自我面對態度,徵詢父母親、長輩者反而不多,這也是最令人憂慮的部分。Cindy出自一個完善的家庭,父親還曾是“行政院農委會主委”,又有關心她的許多家人親友,照理不應採取自尋解決方式。但誠如Cindy哥哥所言,不要再有下一個例子,我們誠摯呼籲所有網路使用者,當遇到霸淩時,不應以一人之心力去面對,因為“愛你的人遠比攻擊你的人多很多!”
還有,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不僅是現實世界的互動,尤其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亦應是如此,絕不能人前是“君子”,背地是“小人”。我們實不知攻擊Cindy的人,現做何事又作何想,想要去作彌補,顯然已遲,顯然於事無補,但在暗箭傷人之時,可曾想過今日的“悔不當初”?
一個青春待展的生命殞落,真是件令人大大遺憾的悲劇啊!我們期許網路高度依賴的使用者,將Cindy的個案,當作一個警醒的教案,讓我們重新省思檢視,也因此能在網路使用,更以審慎的態度,更出自“同理心”為之。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