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夜市:臺灣庶民生活

2015年01月22日 08:08: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臺北市士林夜市一景。資料圖片

  “一份蚵仔煎哦,好!一會兒給你送過去!”隔著熙來攘往的人群,料理蚵仔煎的老闆娘向正在另一個攤位進餐的客人喊道。

  這裡是臺北市的通化夜市,老闆娘絕不會把東西送錯客人,也會在最適宜的時機請客人付錢。在夜市討生活的人,早已練就一番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本領。就是在夜市長大的小孩子也不簡單,他們從小隨著長輩出攤,看盡市井百態。

  這就是臺灣夜市的魅力,逛夜市,可以呼吸到鮮活的市井氣息。人們在這裡摩肩接踵,絕非單純追求味蕾的滿足。

  “臺灣人是喜新厭舊的。”有本地人這樣總結。在臺灣,儘管有傳統文化作為經典被推崇,推陳出新總是不變的潮流。夜市也是如此,總會有些“新東西”出來。

  通化夜市上有一種顯然並不傳統的小吃。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潤餅像紙一樣薄,鋪上香香的花生末,再卷上兩球冰激淩球。這種小吃叫什麼,很多人不知道,但這不妨礙客人慕名而來。於是,攤位前總是排著一條不長不短的隊伍。

  還有一種從日本傳入的蛋糕,現烤現賣,等著大快朵頤的隊伍,尾巴也甩出去好遠。前幾年,同樣是外來甜品的葡式蛋撻風靡一時,如今卻蹤跡難尋。有臺灣人説,沒有如此“殘酷的世代更疊”,夜市就枯萎了一半。

  不止小吃,家居用品、服裝鞋襪、手錶配飾也是夜市的元素。它們的流行款式、價格走向,同樣是市民生活潮流的風向標。

  前些年,夜市裏不乏成人藝術照的廣告,後來小朋友藝術照變得很流行。如今,一些商人又做起寵物藝術照的生意。臺灣的流行風常常刮到大陸,也許寵物藝術照不日就要“登陸”了。

  當然,夜市裏也有恒久存在的文化,令觀者一目了然,小小攤販何以如此魅力長存:那就是兢兢業業的勞作和貼心的服務。

  這一邊,小竹籤裹上軟塌塌的面糊在油鍋裏一滾,就成嫩嫩的炸鮮奶。老闆娘小心撈出,用一小張紙快速裹住手柄部分,再用紙巾輕輕沾去鮮奶上的浮油,才小心遞到客人手裏,末了還不忘囑咐一句:“小心,燙哦!”

  那一邊,賣水果的老闆麻利地斬開一個蓮霧,而後半表演似的一通飛刀,把整個蓮霧劈成勻勻小塊,最後裝盒送客。一陣風吹過,插在攤車上的旗子獵獵而動,上面的字告訴人們,他們在這裡賣水果已經61年。

  辛勤的工作有豐厚的回報。據當地人説,這些在夜市討生活的人,每個月能掙10萬元新台幣。在房價高企的臺北,他們是可以買房住的。

  不過,在夜市討生活,賺錢不是全部。每幾個小時,流動的攤位就要撤走休息一會。通化夜市上,大約每2個小時,攤位就要輪換一次。有些人暫且休息,有些人則要準備大幹一番。“輪換”固然是管理的需要,也表明這裡不是以無休止賺錢作為唯一目的。

  這就是臺灣夜市,它們散落在各地,不斷變幻的細節讓人洞悉生活的變遷。難怪有人逛夜市成癮,兩星期沒去就會喊:“已經好久好久沒去了!”(王昭 吳亞明)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