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儘速將夜市管理納入正軌 展現臺灣觀光特色

2009年10月19日 13:18:00  來源:
字號:    

  夜市是臺灣觀光特色之一,也是庶民生活的櫥窗,臺南市以小吃美食聞名,擁有許多知名夜市,但多年來並無法令可供依循,以致滋生不少問題。臺灣《中華日報》17日社論指出,醞釀3年的《臺南市夜市管理自治條例》一直無法完成“立法”,臺南市政府應加緊腳步,訂出具體可行的規範,早日將夜市管理法制化。

  社論説,臺當局近年來積極推動觀光,外地人到臺灣除了欣賞風景人文之外,更不能不享受深具臺灣風味的美食小吃,而品嘗美食最佳地點就是散佈在各地的夜市。夜市五光十色令人流連忘返,逛夜市不但能品嘗多種小吃,還可買到便宜新潮的服飾百貨。

  世界領袖教育基金會曾對來臺外籍生做過一項調查,七成以上外籍生表示“夜市文化”最能代表臺灣特色。很多島外的知名藝人、運動員到臺灣,都喜歡往夜市跑,喝杯珍珠奶茶或吃塊香噴噴的炸雞排,體驗一下臺灣民眾最真實的夜生活。從基隆廟口夜市,臺北士林、華西街、饒河夜市、臺中逢甲夜市,到臺南花園夜市、高雄六合夜市,每個夜市都人潮如織,越夜越熱鬧。

  臺南市的著名小吃,原本聚集在民族路赤崁樓及“石精臼”附近,以及海安路、中正路一帶的“沙卡裏巴”。前者逐漸擴充,入夜後佔據民族路營業,形成規模龐大的民族路夜市,攤商雲集、燈火通明,逛街人潮摩肩接踵,極一時之盛。1983年,前臺南市長蘇南成為整頓市容強制拆除民族路夜市,攤販轉往小北地區成立小北夜市,小北夜市曾維持很長時間的風光。

  民族路夜市可以説是臺南觀光夜市的開端,小北夜市則是其延續。“沙卡裏巴”夜市多次發生火災,加上海安路地下街開闢,攤販經市政府輔導轉往五期重劃區成立“新沙卡裏巴”,部分攤商則到市區各處另創新夜市,形成“遍地開花”的趕集式夜市形態,也成為市民吃喝玩樂、休閒購物的另一種選擇。

  部分夜市缺乏管理,充斥油煙與噪音,污水亂排,現場臟亂不堪,顧客車輛亂停,造成交通大打結,使附近民眾的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有一些夜市土地産權不清楚,或沒有取得合法的承租權,擅自使用市政府或公有財産局的土地,涉嫌竊佔公共土地。甚至有黑白兩道介入圍事或收取保護費,對攤商進行操控剝削,使部分夜市成了治安死角。

  社論指出,在臺灣,夜市是一般庶民的消費天堂,有其存在的必要,但為使其運作正常,並與社區共存共榮,一定要制訂條例有效管理。臺南市政府2007年就提出自治條例草案,對於夜市申設地點、停車空間、許可要件等進行規範,但因各方意見紛紜,始終無法達成共識,此一自治法案形同束之高閣,夜市管理問題也就在“無法可管”的情況下空轉。

  商家開店做生意必須繳交營業稅,還要遵守各項法令,夜市既然有營業行為,便不能成為“化外之地”,不論油煙、噪音管制、衛生管理,以及停車空間與交通疏導,都必須有明文規範,更重要的是,應與社區和睦相處,不能對鄰近居民造成困擾。“夜市管理自治條例”應該儘速通過,俾據以輔導改善缺失,取得合法證照,以提升品質與格調,讓逛夜市成為一種生活享受。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