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北賞清宮翡翠 翡翠白菜何以如此受歡迎

2015年01月16日 08:3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翠玉白菜

  臺北故宮,滿目琳瑯,毛公鼎、《祭侄稿》、《溪山行旅圖》、汝窯蓮花溫碗等均可稱得上國寶重器。但要論人氣,則首推翠玉白菜。因為長年出現在臺灣歷史課本中,這件被多數遊客視為鎮館之寶的瑾妃陪嫁自然也就成了他們眼中的清宮翡翠扛鼎之作。不過真要遍數兩岸館藏,我們就會發現藏在宮中人不識的翡翠珍品大有所在。

  眾所週知,中國玉文化歷史悠久,自周代起便形成了以和田玉為尊的宮廷用玉禮制,歷朝未有改變。清代中期,因為玉器工藝的空前發展及中原與西南邊陲往來增多,翡翠開始進入內廷並逐漸與和田玉分庭抗禮。由於乾隆醉心於玉器倣古,其時的內用翡翠主要由養心殿造辦處如意館、金玉作以及蘇州、揚州等地官署玉作坊生産,器型以屏風、花觚、蓋碗、筆洗、杯盞等陳設件為主,不少還有御筆題詩;工藝上則受當時流行的痕都斯坦玉器影響而呈現出胎薄均勻、器表光滑等特點。上有所好,下必趨之。據史料記載,皇帝誕辰的萬壽節及其他年節,地方官員均進貢過翡翠瓶、翡翠花觚及翡翠暗花扳指等賞玩珍品。

  道光之後,清朝國力嚴重衰退,不但新疆的和田玉進貢完全停止,就連蘇州、揚州兩地的玉作坊也因兩次鴉片戰爭及太平天國起義而一蹶不振。但是由於西南貨運之路未斷以及慈禧太后對翡翠極度癡迷,翡翠在清朝晚期呈現出全國性流行態勢,從朝野到市井莫不趨之若鶩。受時代環境的影響,此時的翡翠件多由粵海一帶所制,無論是造型、工藝都不同於乾嘉時期,已然完成了清雅陳設到實用佩戴的轉變。這一點,從臺北故宮玉器展館及清代傢具展館所展出的簪釵、扁方、耳環、手串、手鐲、帽正、翎管、戒指上便可得到印證,這些首飾或單獨成器,或與珊瑚、碧璽、各色寶石、燒藍等混合鑲嵌,華美精巧,為我們再現了一幅晚清宮眷生活圖。值得一提的是,從首都博物館展出的李蓮英扳指(傳為慈禧所賜)、榮祿帶鉤等翡翠物件來看,晚清時期人們對於翡翠已經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更高的審美追求,滿綠冰透的高貨成了這個時期達官貴人們的新寵。與以上兩件翡翠相比,同為晚清物件的臺北故宮翠玉白菜在玉質上顯然不及,但其雕刻神妙,白菜、螽斯和蟈蟈所寄意的“清白傳家”、“螽斯衍慶”也正貼合了尋常百姓佩戴、賞玩翡翠的心理需求。所以,從這一點來看,翠玉白菜成為臺灣民眾的心頭好也在情理之中。(胡穎華)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