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報:禽流感疫情顯示防疫網破漏纍纍

2015年01月14日 10:4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據臺灣媒體報道, 1月11日,臺灣爆發島內首例H5N8禽流感,並出現全球首見的新型H5N2禽流感。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10年前禽流感首度在臺灣出現,防疫該怎麼做即應有標準作業程式;遺憾的是,這張網至今仍然破漏纍纍。關鍵一句:“防疫決戰于境外”,是不變的鐵律。

  社論摘編如下:

  從“防疫決戰于境外”的角度審視這波禽流感疫情,毫無疑問,臺灣淪陷了。雖然防疫單位事後全力撲殺、消毒、隔離,公衛醫生全力宣導食安,也只能算是“補破網”。事實上,10年前禽流感首度在臺灣出現,防疫該怎麼做即應有標準作業程式;遺憾的是,這張網至今仍然破漏纍纍。

  從風險管理的角度看臺當局應變,實讓人無言。簡言之,防疫網必須在候鳥南來之初即應張起,而非等疫情爆發,才手忙腳亂地張網。所謂“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就是防疫工作顛撲不破的鐵律。臺當局“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昨天説,“死亡率過兩成就撲殺”;但這只是在收拾殘局,卻已完全失去制敵先機。

  每年候鳥南遷來臺度冬其實相當“守時”,10月中旬陸續抵臺,第二年4月北返。候鳥是人類每年一會的嬌客,我們當然歡迎;然而,北方南遷的候鳥,水禽、涉禽在繁殖區水域有頻密的病毒交換,病毒變種的機率甚高;因此,10月中候鳥光臨時,防疫部門就應繃緊神經。候鳥不會等安營紮寨後才釋放病毒,尤其水禽、涉禽通常能帶毒而不發病;對人類而言,這需謹慎應對。

  候鳥是季節病毒傳播最主要的宿主,這是防疫指揮官必須具備的基本認識。遺憾的是,學術上對候鳥的研究已經相當成熟,但在臺灣的應用,卻始終未跨出賞鳥之用。臺灣在追蹤候鳥、路徑、數量上,享有很高的科學聲望,卻一直未被引介至防疫工作。

  臺灣是候鳥南遷度冬的熱點。無論是庫頁島、日本、朝鮮半島、沖繩來臺的東線,或是西伯利亞、黑龍江、鹽城、鄱陽湖保護區抵臺的西線,飛行路徑、移棲時間都很固定。臺灣之所以成為熱點,是因為鳥類經陸域或海域的長距離飛行,遇上氣流條件不佳,亟需歇腳覓食之地,臺灣就成了款客最佳所在。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