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8名大陸學生和他們的臺灣爸媽

2014年10月10日 09:55: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張春雄、張林海崙夫婦在南開大學。

張春雄、張林海崙夫婦在南開大學。陸陽攝

  伴隨孩子成長的有金錢資助,更有精神慰藉

  這個秋天,古稀之年的臺灣學者張春雄結束了他在大陸的一次學術訪問,也結束了一次充滿收穫的探親之旅。

  2000年,也是學術交流的機會,時任臺灣義守大學副校長的張春雄在南開大學認下了8個“孩子”。

  當時,在南開舉辦的一場學術會議間隙,時任該校商學院院長的李維安教授偶然提起,學院裏有一些偏遠地區的學生生活很苦,學費可以通過國家助學貸款來解決,但是生活比較拮據。

  聽者有意。張春雄生於臺灣南投縣鄉下一個清貧之家,對於生活的困苦深有感觸。與夫人張林海崙一合計,他決定以父親的名義在南開設立“東卿紀念助學金”,資助貧苦孩子讀書。

  考慮到南開學生普遍學業成績優異,夫婦倆對受助者沒有學業要求,只提出希望資助寒門子弟。他們原本計劃幫助4個孩子,南開商學院從貧困生名單中選出了8名大一學生供他們選擇。誰知看完這些學生的材料後,夫婦倆一個孩子都捨不得放棄,當即決定全部資助。

  他們計算過,當時大學生的月生活費在300元左右,按每年在校8個月計算,每人每年可以捐助2500元。張春雄説,我們提供的助學金並不多,只是給他們基本的生活保障,使他們不被生活壓力困擾,安心在校讀書。

  南開常常收到各界愛心人士捐贈的不同種類的獎助學金,但常常是捐贈者捐出一筆資金,由學校安排每年頒發給不同的學生。張春雄夫婦採取的是一種直接式的捐助,大學4年一以貫之。

  之所以選擇這種方式,夫婦倆有細心的考慮。他們認為,家庭環境不可能短期內改變,貧困學生的經濟需求在大學期間是一直存在的。因此,應該提供給他們一份穩定的支援,不讓他們有後顧之憂。如果助學金只發一年,來年這些學生還是要為生活費發愁。

  與金錢的資助相比,張春雄更看重精神上的慰藉。他説:“我們希望讓他們更多地感到多了兩位長輩的關愛,以此彌補家庭的不足。這對於成長過程中的孩子來説是很需要的。”

  張林海崙在臺灣是一位心理諮詢師,她很了解20歲左右的年輕人潛在的心理危機。最初跟受助者見面時,她發現這幾個“又黑又小的孩子”很不自信,總顯得“畏畏縮縮”,各方面的見識、經驗都比較欠缺。

  十幾年來,雖然工作繁忙,他們一直與這些學生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每年他們都會專程到南開,和孩子們吃一頓團圓飯,聊聊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不在天津的日子,夫婦倆隔一段時間就會給孩子們寫信。孩子們起初稱呼他們“老師”,年深日久,他們成了“張爸爸、張媽媽”。

  孩子們的心理狀態起起落落,家庭的摩擦、戀愛的失落、學業的壓力……夫婦倆總是領著他們一起闖關。有一回,一個孩子寫了七八頁的信紙向他們傾訴遭遇到的挫折,夫婦倆立刻打電話安慰,又回復了一封長信。

  除了關愛,張春雄對於孩子們來説更是一種引以為豪的榜樣。“兒子”邢志宇每次遇到學習工作上的困難,總會向“張爸爸”請教。他説,“張爸爸”學識廣博、經歷豐富,能第一時間給出解決問題的“藥方”。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