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王昆義:“俗物沒好物”是一項警訊

2014年09月16日 10:0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今日刊載臺灣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昆義的文章指出,如果要檢討臺灣食品老是出問題,還是可以從整個社會結構來討論起。物價飛漲是造成商人不顧道德心之一,臺灣有一句俚語説“俗物(便宜)沒好物”,這應該給消費者一項警訊。

  評論摘編如下:

  2008年兩岸開始協商時,大陸剛好發生一起食品安全事件。事件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團”生産奶粉的嬰兒被發現患有腎結石,隨後在其奶粉中被發現摻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讓臺灣對大陸的食品安全不敢茍同,於是臺灣又特別提出應簽署一份“食品安全”協議。

  然而,這幾年來在食品安全出現問題的不是大陸,反而是在臺灣。首先是2011年5月在臺灣發生的塑化劑事件,這是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第一件,起因為市面上部分食品遭檢出含有塑化劑,進而被發現部分上游原料供應商在常見的合法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使用廉價的工業用塑化劑以撙節成本。

  除了最初被披露的飲料商品之外,影響範圍也擴及到糕點、麵包和藥品等。相關政府機關在事件爆發後,明訂同年6月起若相關食品未完成自我檢驗,一律禁止販售。

  以塑化劑取代棕櫚油製成的“起雲劑”,早在1980年代前就已出現在臺灣市面上,因這類“起雲劑”顏色純白、保存期限比棕櫚油配方的“起雲劑”長6、7個月,且能夠稀釋飲品的份量也更大,因此不少“起雲劑”製造商紛紛跟進,尋求這款非法配方。

  塑化劑的事件鬧得沸沸颺颺的,但最終到底如何,也沒人知道,反正該吃的都吃下肚了,後來廠商是否有改進,臺灣的“衛生福利部”也沒有給答案,只要媒體不炒,大家也就忘了這檔事。

  塑化劑的問題是否有改善還未知,但是最近又鬧出餿水豬油事件,在中秋節前大量出售月餅的前夕發生這種事,恐怕大部分的消費者都會以為吃下肚沒鬧肚子,所以也懶得去追究了。

  然而,這件事並非只是在臺灣內部受到影響,連遠在加拿大多倫多的華人區,也為臺灣食品被添加餿水油而人心惶惶,這比以前的塑化劑還要嚴重。

  其實,臺灣食品和小吃是名聞遐邇,如果商家誠實使用安全的用料,應該會有很大的獲利,但是貪小便宜就是人的特性,所以能省則省,商家寧願使用比市價低很多的原料,也不去打聽為何那一家的原料會比其他家便宜那麼多。

  特別是這次最不值得同情的兩家糕餅店就是基隆的李鵠和臺北的犁記,這兩家不只在當地有名,應該説是全臺都有名氣,所以不愛惜自己的招牌,當然,也無須在出事之後,要求消費者可憐。

  當然,如果要檢討臺灣食品老是出問題,還是可以從整個社會結構來討論起。近幾年來,臺灣的各種物價不斷的飛漲,但就是薪水不漲,所以有些糕餅店為了抓住客人,也不太敢隨著物價跟著漲上去,店家只好去找一些廉價的原料,避免漲價讓客人跑掉。

  所以,物價、房租不斷的飛漲,才是引發臺灣食品出問題的“幫兇”。如果臺當局能夠注意物價飛漲背後漲價的因素,應該就不會出現食品安全的問題。

  事實上,臺灣在社區所開社的糕餅店,如果稍微注意一點,就很容易發現一年可以換幾個“頭家”,而這些“頭家”都會很無奈的説,物價飛漲,但是他們的糕餅就是不敢漲。舉一個我家附近的例子,兩家並排的麵包店,一家是購買只要超過100元台幣,就可以打8折,另一家則是不為所動。

  這種現況大家當然會往有打折的那一家跑,至於店家是怎麼吸收打折後的成本,也從來沒人問起。同樣的,陸客來臺觀光,一般都會被帶去購物,而購物裏面還要加上導遊和司機的小費,想想,這些購物點怎麼可能會買到好東西呢?

  所以,物價飛漲是造成商人不顧道德心之一,而觀光客刻意壓下旅遊成本,是造成商人沒有道德心之二。臺灣有一句俚語説“俗物(便宜)沒好物”,這應該給消費者一項警訊。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