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對臺電波穿越60年 臺胞偷聽“敵臺”的日子一去不返

2014年08月21日 07:5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親愛的聽眾朋友,您好,我是徐曼,今天又通過空中電波和您相會了。我是您的朋友,您的好朋友,每天我將儘自己的微薄之力為您服務。”對著記者的話筒,75歲的徐曼一如30年前那樣,播出了《空中之友》的節目開場辭。她飽含深情、溫婉圓潤的聲音,讓人一下理解為什麼對臺廣播當年曾感染了那麼多臺灣同胞。

  這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近日在京舉辦的紀念對臺灣廣播60週年座談會。100余位老中青三代對臺廣播人,和臺灣聽眾代表聚集一堂,講述起那些令人難忘的電波故事。

  60年彈指一揮間。1954年7月,在周恩來總理的過問下,20多位編播人員從全國各地來到北京,組成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部。當年8月15日,對臺廣播正式開播。

  “對臺廣播的電波像一道閃電穿越臺灣海峽上空,進入島內的千家萬戶,成為兩岸軍事對峙時期,唯一能夠進入臺灣島內的傳媒。”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長王求回憶。在當時的臺灣,大陸的對臺廣播是“敵臺”。“臺灣同胞收聽中央臺的節目,都是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徐曼説。

  老臺胞王友定生於浙江黃岩。他20歲離鄉參軍,後隨國民黨到了臺灣,一去就是30多年。“我天天思念家鄉,想念親人,終日悶悶不樂。直到有一天,有個好朋友告訴我有對臺廣播。從此每到晚上,我就迫不及待地打開收音機。”講到此處,88歲的王友定仍難掩激動,“收聽對臺廣播是我最快樂的時光”。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從對臺廣播中,王友定連聽了好幾遍,了解到大陸歡迎臺灣同胞到大陸旅遊探親,“我萌生了回鄉探親的念頭”。

  1979年,臺灣開放到香港等地觀光,王友定帶著妻兒,以到香港旅遊的名義,衝破重重障礙,回到黃岩定居。“假如我現在還留在臺灣,就不可能有這麼好的身體。因為我肯定過著‘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苦悶日子。”老人感慨地説。

  1981年元旦,徐曼主持的《空中之友》開播,這是大陸第一個主持人形式的廣播節目。《空中之友》變以往對臺廣播中生硬的政治宣導,為平實柔情的交流。徐曼説,“想到他們想念家鄉的一切,我就懷著同胞情、同胞愛,跟他們聊天,通過電波送去大陸同胞的問候、關心和想念。”

  “‘徐曼小姐’輕軟甜美的聲音、節目客觀平實的內容如春風化雨,融化政治堅冰,發揮了不可思議的影響力!”《空中之友》另一位主持人冬艷説。

  《空中之友》《親友信箱》《神州旅遊》等一系列對臺廣播的節目,在臺灣聽眾中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上個世紀80年代末,回家探親的臺胞竟然要先到北京看望了主持人再還鄉。90年代初,旅行社將載著臺灣遊客的大巴停在廣播大樓門口,把這裡作為一個旅遊景點……”冬艷介紹。

  冬艷還講述了另一個真實故事。1984年,在廣東,一位回鄉奔喪的老臺胞告訴她:一年前的一個淩晨,這位孤身在臺灣的老人,恍惚夢見故鄉的祖屋,聽到年近90歲的老母的呼喚。他從夢中醒來,再也睡不著,便起床打開收音機,像以往一樣收聽對臺廣播。聽著聽著,他驚呆了。收音機中突然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家鄉的方言、爛熟於心的語氣,還有幾乎只有至親才知道的他的小名兒——這是母親的聲音!他不敢相信,抱起收音機,放在耳邊仔細再聽,真的是母親!那一刻,他雙膝跪在地下,抱著收音機,像抱著母親一般,淚流滿面。這不可思議的經歷,讓他義無反顧,克服萬難,終於回到家鄉,見了母親最後一面……

  一段段過往的辛酸,更讓人體會和平的幸福。當兩岸從隔絕對峙走向和平發展,再難有媒體能享受當年對臺廣播如此的殊榮。報紙媒體、電視媒體、網路媒體等,為兩岸同胞架起了一座又一座的溝通橋梁,國臺辦副主任葉克冬在座談會上表示,“對臺廣播見證著兩岸關係發展歷程的滄桑巨變,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持續穩步向前推進,為對臺宣傳與對臺廣播的開拓奮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今天,對臺廣播已從當初每天4小時、發射總功率只有幾百千瓦,發展到每天播出38小時20分鐘、發射總功率達4700千瓦。秉持“兩岸一家親、同圓中國夢”的理念,對臺廣播不但製作臺灣同胞喜愛的節目,還與臺灣媒體展開多項合作——臺灣同胞那些偷聽“敵臺”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記者 孫立極)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