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老榮民 臺灣不該遺忘

2013年11月22日 08:1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坐在眷村村口的老榮民。

  臺灣有一個特殊的人群:老榮民。他們是1949年前後隨蔣氏政權到臺的軍人。他們是命運悲慘的一群,原以為“三年反攻”即可與母親、與新婚的妻子團聚,卻在40年的漫長等待中骨肉離散;他們身在軍營不準婚配,從軍半生後難以成家,不少人孤老終身;他們退伍後在臺灣開路造橋墾荒,卻因為文化不高、口音南腔北調而難以融入社會;他們少小抵臺為臺灣奉獻一生,卻被社會歧視、遺忘……

  為了讓離開軍營身有傷殘又無處可去的退伍軍人有個落腳之處,蔣經國時代在臺灣各地修建了“榮譽國民之家”。近日,臺灣媒體報道,因老榮民漸漸離世,不少榮民之家已經合併或轉型,這意味著早已遠離臺灣社會的老榮民正無聲地消失于這塊土地。

  榮民之家 凋零了

  臺灣有一個機構叫“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簡稱退輔會,當年就是為安排從大陸隻身到臺的退伍軍人而設立,蔣經國曾親任主任。對於這群上過抗日戰場、又隨蔣介石渡海到臺的軍人,蔣經國有情誼有愧疚,他設立榮民之家、榮民服務處、榮民醫院,開辦農場和工程公司幫助退伍老兵就業。當年,貴為“太子”的蔣經國時常出入榮民之家,在榮民炸山開路的工地上,也有他和榮民一起土裏汗裏的身影。就是後來他身居高位,也常常到榮民之家探望,給這些遠離家鄉的人們帶去安慰。蔣經國去世多年之後,有老榮民見到蔣經國的兒媳還流淚下跪,懷念蔣經國給予他們的尊重與照顧。

  那個年代,榮民之家雖是單身、清貧、傷殘者之家,但仍有屬於他們的活力和榮耀。如今,設于屏東的榮民之家由6000人減少到450人,臺東太平的榮民之家由3000人減少到45人,臺南佳裏的榮民之家由2000多人減少到150人。人去屋空,榮民之家凋零,各地便重新規劃,給榮民之家增加了社會所需的養老、教育、急難安置等功能。臺灣媒體報道,臺東的馬蘭和太平兩家榮民之家合併,太平的榮民之家將轉型為失智老人養護專區,明年底就可完工啟用。屏東榮民之家部分空間建為急難安置所,還提供100個床位給慈善機構。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