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兩岸體育健兒互相切磋共同進步

2013年10月29日 08:4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應中華臺北奧委會邀請,大陸跳水、花樣游泳名將近日將赴臺表演。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跳水隊首次在臺灣現場表演各種高難度動作,對臺灣選手及體育愛好者來説是難得的學習機會。體育在促進兩岸交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是溝通兩岸同胞情誼的橋樑和紐帶。兩岸體育健兒在競技場上是競爭對手,但在場下則是互動甚密的“一家人”。 不管以何種形式,兩岸民眾都會為兩岸選手加油打氣、共同進退。

  評論摘編如下:

  最近兩岸體育交流又有盛事。應中華臺北奧委會邀請,大陸跳水、花樣游泳名將近日赴臺表演。這是繼2009年5月大陸體操金牌選手及蹦床優秀選手訪台後,兩岸體壇再度攜手合作,為臺灣民眾獻上精彩絕倫的體育表演。跳水隊可謂大陸體育界的王牌軍,而且是首次在臺灣現場表演各種高難度動作,這對於臺灣選手及體育愛好者來説是難得的學習機會。

  在2009年之前也有不少大奧運金牌選手訪問臺灣,但都沒有登臺表演。近幾年得益於兩岸關係大為改善,不僅有多批大陸優秀體育健兒陸續到訪台灣,而且還大展身手、現場示範。事實上,這幾年兩岸交流範圍之大、層次之深為過去60多年前所未有:在經濟方面,兩岸簽署了經濟框架合作協議;在交通方面,兩岸實現了常態化直航;在旅遊方面,赴臺遊給島內帶來近2000億新台幣的商機;在教育方面,大陸學子可赴臺深造,兩岸教育實現雙向交流;在産業方面,兩岸企業家定期召開“紫金山峰會”,共商兩岸産業合作。面對兩岸交流已進入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階段,兩岸體育界當然不甘落後於人。近日大陸體育訪問團的精彩演出給臺灣觀眾帶來了難忘的視覺享受和心靈感動,同時也是對支援大陸體育運動的臺灣同胞的回報。

  其實,體育在促進兩岸交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是溝通兩岸同胞情誼的橋樑和紐帶。1979年創立的“奧運模式”讓海峽兩岸的運動好手共同擁有了參加奧運會的機會,也率先打破了兩岸數十年相互隔絕、不相往來的局面,開創了兩岸人員交往的先河。為推動兩岸體育交流的持續健康發展,兩岸奧會于1997年共同發起了兩岸體育交流座談會,雙方每年輪流作東舉辦,標誌著兩岸體育交流邁入了規範化、機制化的良性發展軌道。2008年5月以來,兩岸關係發生的重大積極變化,更為兩岸體育交流深入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兩岸體育健兒在競技場上是競爭對手,但在場下則是互動甚密的“一家人”。大陸競技體育水準整體較高,但臺灣也有引以為豪之處。兩岸健兒通過互動交流,互相學習、互惠互利、共創雙贏。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上獲得女子舉重48公斤級銅牌的中華臺北選手陳葦綾當時表示,以前的教練都戲稱她為“世界上技術最差的舉重選手”,但在來自遼寧的教練張嘉民指導下,近年來自己的成績有了明顯提高。今年7月祖國大陸選手彭帥和中華臺北選手謝淑薇在英國倫敦舉行的溫布頓網球公開賽女雙決賽中大放異彩,擊敗澳洲對手,勇奪女雙冠軍。

  兩岸本就是一家人,既可在運動場上互相較量、一比高低,也可配對合作、揚威國際。但不管以何種形式,兩岸民眾都會為兩岸選手加油打氣、共同進退。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