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試用臺灣國學教材”值得期待

2013年09月24日 15:02:00  來源:燕趙晚報
字號:    

  9月22日,兩岸高中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交流研討會廣州專場暨中華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授牌儀式在華師附中舉行。改編自我國臺灣地區高中國學教材的《中華傳統文化基礎教材》將在廣東地區部分學校試用,內容以儒家經典“四書”為主。(9月23日《廣州日報》)

  祖國大陸從臺灣地區引入國學教材並非首次。早在2008年,由廈門某中學語文教師聯繫,新華出版社出版了由臺灣中正書局改版的《國學基本教材》。當時也曾引起坊間的“國學熱”討論,但隨後的推廣效果並不顯著。時至今日,大陸“國學熱”已是有目共睹,廣州學校在高中階段“試用臺灣國學教材”又比過去更進了一步,這不僅標誌著兩岸文化交流又取得了新進展,更意味著我們有了對國學教育之地位與作用的重新審視。

  實事求是地説,國人目前的國學普及水準實在不敢恭維。媒體曾報道過:2005年,祖國大陸為臺灣打造的巨輪“中華和平”號下水,連戰夫人到場,引了一句唐詩相賀: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詩引得很對景,可是,上海一家媒體報道這句唐詩,成了“連戰夫人自己精心擬就”的原創,還堂皇地上了大標題。編輯們大約是極少翻檢古典詩詞,連這樣並不生僻的唐詩也未曾見過。然而,國學功底淺薄的責任真的該由出錯編輯來負嗎?我們的中小學,很少給他們親近國學的機會,上了大學,術業有專攻,離國學更為遙遠,他們對詩詞、書法的隔膜,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與之對比,臺灣地區在國學教育方面就做得較好。有遊客曾在臺南孔廟見此情景:清晨,明倫堂前的空地上,白髮老人誦讀《孟子》,聲如洪鐘。聲落、聲起,老人對面端坐著的七八人,一字一句跟讀,毫分不差。臺南孔廟是全臺最早的一座文廟,鄭成功去世後,其子鄭經開始提倡文教事業,興建“先師聖廟”,中華傳統文化及教育由此傳播開來。現在,很多大陸人家裏也都擺著《四書五經》,很多還是線裝古籍版,只不過,那不是用來閱讀認知的,而是拿來當擺設的。在一些文化景點,大多數的大陸游客看到那些刻錄古代經典詩文的牌匾,多會一臉茫然地走開,而很多臺灣遊客卻能讀得津津有味。

  從海峽兩岸文化教育方面來説,國學凝聚兩岸人心和共同意志,是兩岸建立紐帶聯繫的重要一環,也會為兩岸和平發展累積正能量。從傳承民族文化的角度看,大陸人欠缺的國學教育,需要我們從現在做起,從孩子們做起,在整個社會營造起學習國學的濃厚氛圍。只有把國學融入生活,才能繼承好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才能真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説,“試用臺灣國學教材”只是走出了國學教育的第一步,如何以此為契機,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建構億萬華夏兒女的精神家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袁浩)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