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人心焦慮躁鬱 電視節目應負責任

2013年08月08日 09: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來隨著臺灣社會熱點事件的發生,媒體亦開始反思臺灣電視新聞的報道方式。臺灣《中華日報》7日發表社論指出,臺灣人心浮躁不安,電視節目應該負主要責任。新聞節目並未隨著硬體進步而改良。好電視機播放爛節目,恰如金碗裝垃圾,電視臺若不自覺,關機的人必然越來越多。

  社論摘編如下: 

  美學教授蔣勳儘量不看電視,他甚至發想:如果臺灣有一天可能自覺地發起一項運動,晚上8點全部關掉電視,這將是一場心靈的巨大革命。蔣勳衷心期盼,電視“黃金文件”一個小時空白以後,受播大眾應該反省,我們到底需要甚麼樣的電視臺? 

  蔣勳不諱言的指出,臺灣社會有一種焦慮、有一種躁鬱,“幾乎是一種生病狀態”,他認為這種現象的形成,電視節目要負主要責任。包括有線、無線電視臺,臺灣有100多個頻道,新聞臺排在主頻道,每天24小時滾動式播報,同樣新聞以錄影方式一再重復播出,早已成為習慣。而且每個頻道都強調“獨家”,所謂“獨家新聞”,可能只是一隻狗咬死了一隻貓,或是某“藝人”感冒到醫院看病。 

  電視新聞“拼湊化”是公認的現象。有一回,屏東發生水災,記者竟稱人民財産“付之一炬”;還有電視臺將官員所説“伊于胡底”,字幕打為“演于湖底”。尤有甚者,政論節目為求收視率,不但綜藝化且“幼稚化”。洪仲丘事件爆發後,名嘴對案情捕風捉影,為強調自己權威,拍桌捶胸大聲疾呼,更有現場拉弓、翻滾表演者。有名嘴稱洪案為“集體虐殺”,操練洪仲丘是“奉上級指示”,對軍檢起訴內容強烈不滿,説甚麼“抓小放大”。 

  他們的指控真是“演于湖底”,沒有任何證據,只求聳人聽聞。某名嘴在林益世案爆發後,繪聲繪影,指有更高層涉入關説,並説自己“有所本”,他説:“若揭露事件,造成的影響會比長崎、廣島原子彈爆炸更厲害,有如‘車諾比加福島一號’。”特偵組傳訊他,希望提供證據以利辦案,他卻一點證據都拿不出來,只好承認自己“用字過當,操之過急”。

  群眾會因聽聞激烈語言而不安,進而盲動,失去理性,再進而躁動,終至情緒失控;在此情況下,就會産生“從眾效應”,心理學稱為“羊群效應”。一旦“羊群效應”出現,個人情緒深受操縱,判斷力隨即降低。電視名嘴便是“羊群效應”的營造者,儼然是“領頭羊”也是“英雄”,如此方能保障他們有接不完的政論節目通告。 

  曾是電視名嘴的作家蔡詩萍,2009年6月投書媒體,宣佈此後不上政論節目。他表示名嘴是“被污名化的專業”,“藍的愈藍,綠的愈綠,激化對立,這是名嘴自己的墮落。”他很擔心兒女稱他是“名嘴”。當然也有名嘴就事論事,以專業為評論基礎,讓觀眾對事情有清楚認識,但“清流名嘴”愈來愈少,他們不願接受製作單位要求的談話方式,亦不願在節目中做呼地搶天式的表演。 

  政論節目顯然漸漸不受觀眾歡迎,收視率降低是普遍狀況。資深政論節目主持人李濤和李艷秋都已退出,他們留下的節目也改變了型態。尚存的政論節目,為了維持收視率,更走偏峰灑狗血,虎嘯狼嗥,伊于胡底。蔣勳所稱人心焦慮、躁鬱,電視節目應負責任,應是指此而言。 

  電視機愈來愈大,畫質愈求清晰,但節目尤其是新聞節目並未隨著硬體進步而改良。好電視機播放爛節目,恰如金碗裝垃圾,電視臺若不自覺,關機的人必然越來越多。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