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兩岸交流 就得好好説話

2013年04月25日 07:2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現在,臺灣的大街小巷有越來越多的大陸人,口音、衣著、舉止都有差異。差異是正常的,但當這種差異不合當地的習慣或者規矩,會發生什麼呢?

  臺北的地鐵不允許吃喝,靠近車門兩個深藍色的座椅標明“博愛座”,是“老幼病殘孕”專座,一般這兩個座位即使空著,臺北人也在旁邊站著。某日,和五六個説著上海話、提著大包小包的上海人同上地鐵,兩位大叔就近坐在“博愛座”上,坐在對面的一個阿姨擰開礦泉水瓶就喝,另一位阿姨在包裏開始翻東西。突然,翻東西的阿姨停止了動作,原來是坐在她旁邊的一位臺北阿姨用旁人幾乎聽不到的聲音提醒了她們,只聽上海阿姨説:“對不起,我們不知道,上海不是這樣子的。”臺北阿姨仍然輕聲細語地説,“連嚼口香糖都不可以”,並指給她們看車廂裏的禁食標誌。上海阿姨頻頻點頭。

  因為近前沒有“老幼病殘孕”,我注意到臺北阿姨並沒有對“博愛座”上的大叔提出異議。如果真有老人上車,相信無論是上海大叔還是上海阿姨,都會起身讓座,他們對待“提醒”的禮貌態度讓我相信會如此。

  這場差異的碰撞沒傷和氣,更沒變調為歧視和對罵,其中的竅門很簡單:好好説話。身為主人的一方,體諒遠客的辛苦和不了解情況,就事論事溫和説明;被提醒者入鄉隨俗接受意見,還致歉道謝,雙方都展現出了高度,差異就此被化解。

  交流就要説話,好好説話就是交流的高度,兩岸民間的交流越來越深入,好好説話也越來越重要,即使面對你不習慣的差異,也得好好説話。兩岸都是如此,這是敬人也是自重。(陳曉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