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清明兩岸同祭祖 凝聚血緣傳承與認同

2013年04月07日 14:3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又是一年清明時,臺胞返鄉祭祖,兩岸同祭黃帝,清明節牽動著兩岸共同的記憶。海峽之聲4月4日刊載評論指出,正因為這種認祖歸宗、葉落歸根的傳統,才有兩岸更多更深割不斷的情緣。

  全文內容如下:

  又到清明,在泉(州)金(門)航線上,福建泉州公安邊防官兵將寄意哀思的白菊花送上船,與返鄉祭祖掃墓的臺胞們一道,脫帽,低頭,默哀。他們還將心中的願望寫在“許願墻”上,告慰已逝的或失散的親人的亡靈。

  這只是臺胞返鄉祭祖途中的一幕,連日來,在福州、廈門、廣州、上海、青島等多個城市的機場或港口,都能看到帶著紙花、香燭等祭祀用品,扶老攜幼,返鄉祭祖的臺胞。

  清明時節,在父母面前奉一杯茶或在故去先人墳前加一抔土,是遊子們最大的心願。在臺灣,一直有“清明不回 厝無祖”的説法。祖籍福建泉州的金門鄉親陳順鳴説,自從2010年找到大陸的親人後,他每年清明都會帶妻兒回鄉祭祖。他説:“根在泉州,不能忘!”

  正因為這種認祖歸宗、葉落歸根的傳統,才有30多年前臺灣老兵大聲喊出“回家”的聲音,才有兩岸更多更深割不斷的情緣。

  清明節,牽動兩岸的共同記憶還不止於此。4月4日,“癸已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陜西黃帝陵舉行,來自海內外上萬華夏兒女恭讀祭文、瞻仰人文始祖軒轅黃帝。臺灣原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和新黨主席郁慕明分別率團參加公祭活動。而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3日也在臺北遙祭黃帝陵。這是馬英九任內繼2009、2012年後第3次參加遙祭黃帝陵典禮,強調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美德。

  兩岸同胞同根同源,都是炎黃子孫、中華兒女。雖然歷經內憂外患和分離之苦,但強烈的民族認同、綿延的文化傳承,始終是維繫全體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在清明時節,祭拜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更能凝聚兩岸同胞的血緣傳承與文化認同。

  流芳百世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900多年前北宋徽宗年間清明節東京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想像。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今天,兩岸同胞更應攜手投入到中華民族發展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去。正如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的,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理應相互關愛信賴,共同推進兩岸關係,共同享有發展成果。願兩岸同胞攜手努力,共同描繪更加燦爛的《清明上河圖》。(海峽之聲 蔡億鋒)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