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低碳清明”更能凸顯慎終追遠的意義

2013年04月07日 08:3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華日報》6日發表社論説,清明祭所焚燒大量紙錢,難免會造成環境污染。臺南市環保局近年來積極推動紙錢集中焚燒、以功代金等措施,已引起越來越多臺灣民眾的響應。將準備買銀紙的錢捐出來做公益,等於為祖先做功德,如果能把上述措施與網路祭拜結合,既可兼顧民俗與環保,同樣可達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之目的。 

  社論摘錄如下:
 
  春分後15日為清明節,據説“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前後是春耕播種的適當時機,清明節也是紀念祖先的好日子。全球華人都講究孝道,最重視的習俗之一就是“祭掃”。自古以來,各地掃墓日期不一,但大約都在清明前後,因清明正當冬盡春來、萬物復蘇之時,最能表達對祖先的崇敬與追思。

  今年清明節臺灣民眾有4天連假,各地公墓、納骨塔都擠滿掃墓人群,高速公路更被車潮擠爆,龐大的掃墓車潮會造成交通壅塞,也不合節能減碳的環保精神。傳統的清明祭祖習俗,免不了要焚燒紙錢,這種習以為常的風俗,在今日已逐漸顯得不合時宜,因為燒紙錢會産生大量污染,隨著地球不斷暖化,“低碳清明”是一條必須走的路。 

  紙錢可分金紙與銀紙等多種,其中天公金、天金、壽金、刈金、福金等金紙是燒給神明的;銀紙則分大小銀,大銀用於祭祀祖先,小銀用於祭拜鬼差。又有一種“五色紙”,掃墓時壓在墳墓及墓碑上,代表這座墳墓有後代祭掃,俗稱“挂紙”。不管是焚燒金紙或銀紙,對環境都有很大的影響,據“環保署”統計,臺灣每年大約燒掉28萬公噸的紙錢,而每燒一公斤紙錢,就會産生1.5公斤二氧化碳,還會釋放出許多一氧化碳和揮發性物質苯、甲苯、乙苯,另外還會産生戴奧辛等有毒的致癌物質,也有引起火災的風險,加上民眾習慣露天燃燒紙錢,對空氣品質和環境衛生都會造成危害。 

  在當局積極宣導下,現在島內有很多寺廟已勸導信徒不焚香、不燒紙錢,或從紙錢減量逐步做起,有人設計出大面額紙錢,只要燒薄薄一張,所代表的心意不亞於燒厚厚一迭。此外,近年來各縣市環保局紛紛推動紙錢集中焚燒措施,將露天或在各寺廟金爐焚燒的紙錢,運到有防污設備的焚化爐處理,減碳效果相當不錯。 

  但少燒或集中燒,還不如不燒。比紙錢集中焚燒更理想的是以功代金,也就是把原來要買紙錢的錢,捐給社會福利團體或社會局的社會救助專戶。紙錢一下子就燒成灰燼,還會污染環境,捐獻出來卻可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很多民眾認為以供代金很有意義,因此響應者越來越多,當局應該繼續宣導推廣。 

  另者,網路祭拜是時下科技化清明祭祖方式,只要連上專屬網站,透過鍵盤滑鼠點選,即可載入祭祀對象名諱、供品種類,還可書寫祭文或配上音樂,也可象徵性的焚香、燒紙錢,雖有香煙嫋嫋的畫面,卻不會污染環境,氣氛莊嚴肅穆,不減孺慕孝思。“心誠則靈”,沒有焚燒紙錢,只用鮮花素果或徒手祭拜,同樣可以獲得神明、祖先庇祐。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