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麵包師傅驚動馬英九

2013年03月29日 07:3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灣有一位麵包師傅叫吳寶春,因為在國際上拿過獎,被臺灣媒體冠以“臺灣之光”,成為名人受到關注。

  近日,臺灣的兩大媒體為吳寶春翻臉了,一家報道吳寶春在臺灣申請EMBA被拒,結果新加坡大學派員到臺招生,臺灣“人才將出走”;另一家稱這是杜撰的連續劇,吳既沒申請,新加坡也沒來面試。媒體各説各話,吳寶春在夾擊之下都結巴了,看得出是個誰也不想得罪的手藝人。

  媒體不放過吳寶春,是因為這個話題引來四方“毒舌”,個個語不驚人死不休。吳寶春是否被拒、有沒有資格讀EMBA的確值得關注,這牽扯教育方向與制度,可惜關注的理性聲音太少,激情調門太高,連馬英九都被吵到了,指示工作人員打電話到吳寶春的廚房,“激情”挽留。

  教育部門的主管馬上表示修訂條文,讓只有初中文憑的吳寶春讀EMBA。這下,過去罵條文僵化、罵大學“白癡”的激情之聲又炮口掉轉,諷刺修改規定是“拍馬屁”、“吳寶春條款”,痛斥降低文憑含金量、讓臺灣教育品質下滑。

  社會有多元之聲不是壞事,但如果只有批評才氣壯、只有聲大才正確,會令事情越説越亂,大眾一頭霧水。那種別人都是牛糞,只有自己是鮮花的討論態度更是一種壞的示範,媒體、名流以此種面目示人,久而久之,傷害溫良理性。

  媒體認真報道真相,別追求轟動的效果;執政者調查研究,別忙著討好民意;學者理性分析,別想著一戰成名;老百姓先穩住神,別一聽就“驚”……這都不難做到,不難的事做不到,人群欠理性,社會欠成熟。

  兩岸如此。其實,新的局勢應該看清,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當下,激情與聲大不那麼重要了,態度是否理性、分析是否準確、觀點是否有建設性方顯英雄本色,特別是在資訊混戰和口水四濺的時候。

  因此,無論是誰,在自己的位置認真觀察與思考,理性發聲,于自己于社會都更有益處。想要一鳴驚人,如果沒有真東西支撐,將會瞬間滅頂,再賠上已有的招牌,何苦來也!

  回到吳寶春,媒體、名嘴、馬英九齊上陣,吳寶春能否在臺灣上EMBA值得觀察,臺灣的教育制度如何完善也值得觀察,更值得觀察的是,社會能否因此而意識到理性與客觀的重要。(陳曉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