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綠營要求停辦金馬獎凸顯其短視與愚昧

2012年11月27日 10:1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金馬獎頒獎禮剛剛風光登場、熱鬧結束,卻偏偏有“綠委”和綠媒表示,臺灣電影人在金馬獎裏頭,得的獎項太少了,辦這種獎是浪費錢,要求停辦金馬獎。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6日刊載透視集表示,這種論調出現在臺灣、出現在綠營,一方面讓人感到羞愧。對任何一個獎項來説,悠長的歷史和權威是最重要的、也是無可取代的特質,金馬獎經歷特殊的時空環境,有華語電影最完整的紀錄,這是任何一個後起的影展都做不到的事,“綠委”及綠媒竟然要停辦?這不等於是臺灣自動放棄在華人影視圈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嗎?真是何其短視、愚昧! 

  全文摘編如下:

  對任何一個獎項來説,悠長的歷史和權威是最重要的、也是無可取代的特質。 

  金馬獎頒獎禮剛剛風光登場、熱鬧結束。這屆金馬獎被譽為“十全十美”,因為男、女主角和男、女配角的入圍者,20個人,全都出席了;再加上頒獎者、表演者有許多大咖藝人,集合了兩岸三地的電影人,星光熠熠,引人目光。偏偏有“綠委”和綠媒表示,臺灣電影人在金馬獎裏頭,得的獎項太少了,辦這種獎是浪費錢,要求停辦金馬獎,應該辦一個“只有臺灣人能夠參賽的影展”,意思是説,這樣就不會有別人來分走獎項啦。 

  這種論調出現在臺灣、出現在綠營,一方面讓人感到羞愧,另一方面,其實也不讓人意外。綠營人物其器小哉,向來就這點格局、這點出息,排外是他們的專長,“鎖臺”是他們的興趣,自然對“金馬獎竟然頒獎給大陸”,感到忍無可忍,必欲除之而後快。 

  創立於1962年的金馬獎已經舉辦了49年(中間因故停辦了幾屆),是華人地區第一個電影獎項,歷史最悠久、也最有影響力。其後有1981年大陸的“金雞獎”(後與“百花獎”合併)、1982年成立的“香港金像獎”,合稱為華人世界的三大電影獎。但不可諱言,金馬獎資歷最深。 

  1996年,金馬獎擴大面向為華語電影獎,全球華人電影,包括大陸,都可參與競賽;為保障本土電影,1997年增設“評審團大獎”和“評審團特別獎”,以鼓勵臺灣本土的電影工作者;2003年,放寬華語的認定標準,華語的定義即現代標準漢語及中華各地的方言,例如閩南語、客家語、粵語、四川話或上海話等;2010年,再放寬華人電影參賽資格,影片工作人員中只要導演為華人,且其他主創人員中五位以上為華人,即使主要語言不是華語也可以參與競賽,例如包含中、英、法語的《臉》在第47屆入圍並獲得最佳造型獎和美術設計獎;第48屆最佳新導演何蔚廷的得獎作品《臺北星期天》是以菲律賓話為主。 

  隨著兩岸電影工業的起伏、消漲,這幾屆金馬獎的重要獎項常由大陸工作者獲得,臺灣電影得獎的成績並不理想,尤其今年大獎中,只有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新人導演這兩座獎項留在臺灣,讓綠營心生不平,認為臺灣花那麼多經費辦金馬獎,結果都是“外人”得獎,乾脆停辦金馬獎,另創一個只有臺灣片可以競賽的獎項。 

  臺灣要不要再辦“本土”一個電影獎,可以討論,但停辦金馬獎則萬萬不可。事實上,1998年起,已經有一個“臺北電影展”針對臺灣“本土創作”電影,十多年來,也早已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對任何一個獎項來説,悠長的歷史和權威是最重要的、也是無可取代的特質,金馬獎經歷特殊的時空環境,有華語電影最完整的紀錄,這是任何一個後起的影展都做不到的事,“綠委”及綠媒竟然要停辦?這不等於是臺灣自動放棄在華人影視圈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嗎?真是何其短視、愚昧!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