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補貼不宜只看票房

時間:2012-11-26 13:22   來源:新京報

  14日,五大電影發行公司突然宣佈將分賬比例提升至45%;4天后,13家院線表示絕不讓步。19日由廣電總局和電影局直屬的“國家電影專資委”作出反應,發佈了四項扶持通知,分別對製片方、影院進行了返還已上繳專項資金、按票房比例予以資金獎勵等形式的資金補貼。而發行方與部分院線簽訂了新的提高分成的協議(見本報25日報道)。各方博弈之後,結果終於見分曉。而這一分曉又將對未來中國電影産生什麼影響呢?

  細心一點就會發現,數日前五大電影發行公司是自己關起門來私下協商後公佈出來的“通知”,而隨後13家院線的“意見”也屬此行為。主管部門及時推出的政策,雖顯尷尬,但既避免雙方在賀歲檔兩敗俱傷,也避免火藥味更加濃烈的行動,是一次非常明智的補救行動。

  按票房比例予以返還專項資金等形式的資金補貼,是不是權益之計,對未來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和效果,這一切都還有待觀察。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妨從這些表面現場逐一深入分析。

  首先,必須注意到一個現實:雖然政府宣傳大力扶植文化産業已經數年,但是對在文化産業裏處在龍頭位置的電影産業,卻並沒有拿出多少實質性的優惠措施。除在2009年初將影視企業的所得稅由33%降為25%外,3.3%的電影放映營業稅和5%的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每年照收,諸如其他生産性實業裏的“三減兩免”政策則從未享受過。即將過去的2012年,全國電影票房依然保持上升勢頭,同時國産電影卻嚴重“不給力”,上半年國産電影票房居然一片慘綠,這是最近幾年不多見的。所以説,這場紛爭表面上看是製作/發行方PK放映方,但實際上是製作方對進口大片主導中國電影票房,擠壓國産片生存空間而採取的一種被迫抗爭行為。

  其次,我們還要看到另外兩個特別有意思的地方:

  其一:眼下出臺的這個政策,對出品方的政策為“按照影片高新技術格式放映票房收入分檔對影片版權方進行獎勵,以補貼高新技術格式影片製作費”。所謂的“新技術格式”,就是最近兩年非常火爆的3D電影。就拿今年暑期檔的《畫皮2》作例子,這個票房突破7億的大片在政策扶植下可以獲得1000萬元人民幣的獎勵紅包。但是這個例子是很讓人無奈的:這部電影能獲得如此之高的票房,恰恰是在當時進口大片空當未能和國産電影同期競爭的情況下取得的,它的3D使用尚不成熟,只是一個宣傳噱頭。新政策只偏向補貼高新技術格式影片,容易讓人解讀成鼓勵國産片在技術投入上繼續擴充投資,搞大片路線,也會誘使片商盲目地向“3D”靠攏。

  其二:對院線的補貼比例和對電影的獎勵金額,依舊是以票房為衡量標準的。“影院從今年開始放映的國産影片票房達到票房總收入的50%以上,將返還100%電影專項基金;達到45%-50%的,返還80%;全年國産片票房不到45%,但與上一年國産片票房相比有增長的,也返還50%”。首先説,這個返還的票房是屬於影院和發行方雙方按照分賬比例去瓜分的,並不像這幾天媒體報道的只有影院獨享。其次,返還比例以影院的全年總票房數字為基礎,這種“唯票房論”的一刀切政策是否真的有助於合理調整電影産業的發展結構,還有待觀察。另外,一些小成本電影會在這樣的政策下,繼續萎縮,甚至退出市場。

  從現在的問題看,“唯票房論”已經有些微的初態。實際上,電影不光是一個産業,同時也是一門藝術,與社會、文化息息相關。在制定産業政策的時候,這方面的考量應該作為一個重要的標準來參考,同時應該鼓勵小成本電影的多態化發展,這樣才能不斷為電影輸送人才。並不是所有的電影從業人員都有機會參與億元大片,只是著重突出了電影的市場化和産業化,單純求大求多,容易導致電影成為一個彆扭的“偏科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