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蔣勳《少年臺灣》:臺灣主流憶臺灣

2012年11月07日 15:2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作者照片,蔣勳(何經泰攝)

 臺灣著名作家、畫家、美學大師蔣勳最新力作《少年臺灣》簡體版日前面世。

  據介紹,《少年臺灣》繁體版在臺灣一經推出即掀起銷售狂潮,榮登臺灣誠品、金石堂、部落格來書店暢銷榜首。近日,該書簡體版也于大陸面世,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發行。

  《少年臺灣》中的少年,自然是指蔣勳,但同時,也是指曾經的臺灣。蔣勳,祖籍福建長樂,1947年生於西安,成長于臺灣。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曾執教于多所大學,現任《聯合文學》社長。作品數量可觀,涵蓋詩作、小説、散文、藝術評論等各種文體,近年來更以理性感性兼具、深入淺出的“美學”闡述風靡海峽兩岸。《孤獨六講》、《生活十講》、《天地有大美》、《漢字書法之美》、《新編傳説》、《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此生:肉身覺醒》等每部作品都貫穿著他典雅的美學宗旨。

  蔣勳説:“我來自外省家庭,父母也許是基於一種鄉愁,都喜歡談他們自己源遠流長的家世,像我的母親有滿清正白旗的血統。但我到了巴黎之後才發現,父母的鄉愁其實對我來説都不具體。我有自己的鄉愁。”曾經,鄉愁是臺灣文學最吸引大陸讀者的一個看點,但作為真正意義上的“臺一代”,蔣勳的鄉愁卻是臺灣。這無疑給了讀者一個新視角,看純臺灣人如何回憶臺灣。同時,也需要讀者打破一個舊視角。去適應“臺一代”之後“無鄉愁”的臺灣文學了。

  本書更具閱讀性的是,現代臺灣各個領域的精英多數是跟蔣勳差不多年紀的人,他們正在越來越多的影響著臺灣,掌握著臺灣的命運與走向,比如馬英九、邱毅、蔣勳、侯孝賢等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各個領域的成就。某種意義上講這些主流的成長恰恰代表了臺灣的成長。讀《少年臺灣》,其實就是讀臺灣主流的少年時態,讀懂他們的成長經歷。也就是讀懂了今天臺灣。

  寫《少年臺灣》,蔣勳用了近十年時間,採用編年體方式,以他在臺灣各地行走的見聞及對少年時期的回憶匯成美文。透過臺灣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與臺灣開埠、不同時期社會風貌、地方風俗相結合,既可做旅行指南來了解今日臺灣,又可從口述歷史角度來回味昨日臺灣。

  臺灣當地土族有十幾支之多,其中人數較多的有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這些淳樸原始的生命力,最初是如何與“臺一代”互相影響的?臺灣被日本殖民50年,被日本文化侵潤到生活習慣乃至思想文化的各個方面。這又有怎樣的衝突?同時,對於中華傳統文化,臺灣比大陸繼承的更完整,更純粹。就像白先勇堅守于崑曲、林奕華堅守于戲劇、侯孝賢堅守于電影、蔣勳堅守于美學。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堅守者?

  除了人與文化,臺灣的政治、經濟也無不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讀《少年臺灣》能讓人了解臺灣的傳統、多元、現代,以及堅守者意志的成因。

  這本書另一個特點就是文體的不定性,讀起來常常有散文中的小説,小説裏的散文之感。蔣勳説:“我喜歡不定性文體。因為不定性在書寫時,給自己更高的自由或散漫性。”這大概也是臺灣文化的又一表像。(果子)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