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媒:健保“保大不保小”怎麼不行?

2012年07月11日 09:3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當局“行政院長”陳衝對健保提出“保大不保小”的想法,立刻招來批評。有人罵得很兇,甚至放言“小病不保”可能變成“小命不保”。臺灣《聯合晚報》10日發表社論指出,雖説無可奈何,但“做對的事”能不能試試堅持一下呢?此刻的臺灣,不但是健保需要修補,更需要重建“每個人為自己負一點責任”的價值觀。臺灣對“保大不保小”的健保改革,真的連想都不敢想嗎?

  社論摘編如下:

  有人拐著彎説話,值得探究一下原意。例如有輿論稱陳衝怎麼“罵不怕”,文章裏承認小病不給付是有道理的,只是擔心此刻的政治氣氛會引發民怨擋不住。前“立委”沈富雄説趙少康最近也作此主張,其實和他15年前起草健保在野版的主張一樣,但沈富雄説他自己“現在連想都不敢想”,因為健保給付易放難收,怕是回不去了。

  這樣攤開來一看,其實,明理的人應會同意“保大不保小”的原理原則。只不過,現在的公共政策有幾個盲點:第一,施政的中心思想走上媚俗之路,只做討好的事,不大敢堅持做對的事;第二,溝通技術上常有話講不清,或不敢理直氣壯。當局的這種“心態”加這種“能耐”,一旦被看穿,利益團體愈發索求無度,講話大聲的更加囂張,當局遇責難便退縮,更無法辯護政策原則了。

  “保大不保小”,或者大幅提高自付額,存在著清楚的“保險”的基本原理。尤其針對民眾喜歡“逛醫院”的習性,可發揮很大的節製作用。健保已到危急存亡關頭,10多年的揮霍習慣甚至對島內醫學教育起了“大崩壞”的作用,但就算想推動“保大不保小”這麼一步改革,連當年的起草人沈富雄都説“想都不敢想”,可見大家對目前的政治氛圍知之甚詳,卻又無可奈何。

  雖説無可奈何,但“做對的事”能不能試試堅持一下呢?此刻的臺灣,不但是健保需要修補,更需要重建“每個人為自己負一點責任”的價值觀。健保給付包山包海,讓很多人用“吃到飽”的心態在浪費醫療資源,任憑滋長“不用白不用”的惰性;每個人本來可以、也應該為自己身體負一點責任,這種現代公民的行為底線,可説白白棄守了。

  但其實,制度設計可以導正行為。全球財政吃緊,讓很多人被迫回到撙節、克制、無法全依賴社會資源的行為軌道。臺灣對“保大不保小”的健保改革,真的連想都不敢想嗎?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