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北舊書店:為文化血脈留住一抹余韻

2012年06月29日 07:5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牯嶺街旁安靜的巷弄裏,尚有幾家舊書店。

  有人説,一座沒有舊書香的城市,無論它怎麼繁榮,都算不上是一個有文化的城市。因為它缺少歲月沉積的韻味,不能吸引讀書人在它的身邊戀棧徘徊。

  從臺灣回到北京,我開始懷念臺北迷人的舊書店,那些星星點點排列在羅斯福路、溫州路、汀州路兩側巷弄裏的小房子。那裏是淘書的天堂。  

  門面窄窄的舊書店,往往開在熱鬧街市的某個角落裏。若你不是熟人,不經意間就會錯過去。穿過長長的樓梯,便見那裏的書一堆堆地散放著。書店小小的,也沒有一點新的氣息。大隱隱于市,它們好似一個個避著世俗繁華的隱者,獨自在落寞中堅守。

  拾級而上,想像著裏面有你鍾情的書籍或者珍版,就像赴一個約會,心情期待而略有不安。三步並作兩步,一頭扎進書冊的海洋。已經略有些熱的天氣,旁邊有位和你一樣走得滿頭大汗的女生,目光上下徘徊,在尋覓著某本書。“啊!”她低低發出一句驚嘆,你猜到她找到了,而且一定是物美價廉,你從心裏替她高興。她倉促之間踩到了你的腳,連忙低頭説聲抱歉,你對她投以微笑,她亦笑顏回眸。 

  沒有人的時候,老闆就安靜地坐在椅子上看書,幾乎與古舊的書架融合,成為一道書店風景。還有些書店的老闆熱情而豪爽,有與你設想中讀書人不相符的俠義氣質,他大方地幫你抹去書賬的零頭,算你會員優惠價。有的老闆在下午用布仔細擦拭二手書封面上的灰塵,你的目光撞見他的莊重神情,仿佛親歷一場宗教儀式。

  “這麼好一本書,賣得還沒一個胡椒餅貴,我真應該把價錢定高些。”有買書者在砍價,對話的時候,穿著質樸衫褲的老闆正大咧咧地啃著40塊(新台幣,下同)一個的滾燙的胡椒餅。 

  一般的舊書在臺北是算不上貴的。其價錢多是在原來標價的基礎上打對折。所以算上匯率,原價300元的書,大概只要30元人民幣就可以買到。就大陸新書這幾年的瘋狂漲價來看,這裡似“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

  花錢不多,好書不少,臺北的舊書店就是這種意味。享受過淘書的那些美妙時刻,我從臺北帶回兩大箱戰利品。包括臺灣藝文印書館、廣文書局、世界書局、鼎文書局等出版的文史著作及臺北故宮博物院、歷史博物館等編輯的一些藝術出版品。

  當然,我也曾徘徊在藏有大量民國版書籍的舊書店,雖然多數購置不起,但心裏著實驚艷了一番。它們是二三十年前,有心的老闆專門到大陸去大規模收購的。如今大陸的舊書市場越來越熱,有些書甚至賣出了天價,但悠遊其中的書商們或許沒有想到,島內的同行幾十年前就在做著他們今天才做的事情。 

  早年間,臺北的舊書店名氣大的是牯嶺街。有些文人回憶過年輕時在牯嶺街淘書的樂趣,提到當年這條街兩旁舊書店鱗次櫛比,風光極了。可惜現在的牯嶺街已經破落,當我前去“朝聖”的時候,發現裏面靜悄悄的絕少遊人,僅剩為數不多的幾家舖子,所賣書籍也是魚龍混雜。

  據説那時的牯嶺街,除書外,尚有很多字畫、月曆、瓶罐古玩,隨處堆置。種種物事,大都是人們的舊愛,隨著歲月的消磨,在此聚聚散散。不變的,是都市角落裏讀書人那顆愛書的心。

  如今,臺北城市不斷變遷,舊書店、二手唱片店等也隨著起起落落,昔日有形的集市漸漸化為散市。島內書籍經營者估計,目前臺北至少有100家上規模的二手書店。它們多以師大、臺大為中心,由捷運淡水線連接,結合網路社群,講究行銷包裝,注重專業形象,意欲在新的時代,為臺北的舊業風流和文化血脈,留住一抹余韻。(任成琦)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