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週年記者觀察:氣仙沼的“元氣”復興

時間:2012-03-09 13:10   來源:中新社

  “NO MONEY,NO MEN!”——這是海嘯重災區氣仙沼政府當下面臨的最大困境。面對政府復興工作的遲慢,來自民間的“元氣”正在一點點地聚集。

  沿著海嘯肆虐的痕跡,一路向南,來到宮城縣氣仙沼市,明顯感覺到復興的緩慢。僅從海嘯垃圾的清理工作來看,氣仙沼的城市中心部,斷壁殘垣依舊曆歷在目。

  NO MONEY NO MEN!

  “氣仙沼的復興速度太慢了”,這是記者在氣仙沼採訪時,來自當地人最多的抱怨。面對民間的抱怨,氣仙沼的公務員們頗感委屈,他們反覆重復著一句話“NO MONEY,NO MEN。”

  在復興問題上,地方政府永遠面臨著資金不足的現狀。為了向中央政府申請資金,要寫大大小小的預算書。比如去年11月份國會批准的災後重建補正預算,經過了層層審批,要等到今年3月份才能確定回復,款項真正到位的時間更不確定。在他們看來,中央政府也很努力,只是這次災難的損害實在過大了。

  氣仙沼市役所的公務員菅野拓哉告訴中新社記者,從去年“311”大地震以來,役所的所有人員都在沒日沒夜地工作,他的上司至今一天都未休息,永遠有堆積如山的文書要處理。

  另一個問題,來自土地。菅野拓哉解釋,按照復興規劃,當地災民都將集體轉移到高處生活,而氣仙沼又是一個以山區為主的城市,離開低窪處,成片的土地非常有限,連建設簡易住宅的用地都很難找到。直到去年年底,這個城市才把所有的災民安置到簡易房中,這比其他災區晚了整整4個月。即使這樣,大部分簡易住宅還佔用了學校的用地。在接下來的公營住宅建設中,除了要向國家申請建設資金,還要申請購置土地的經費。

  此外,氣仙沼市役所還面臨著人手嚴重不足的問題。因為重建工作繁雜,工作量大幅增加,市役所不得不向國家求援,希望從全國調派100名公務員來幫忙,但收到的應徵者寥寥。

  談到地震後第二年的工作重點,菅野拓哉有些無奈地説,還是老三樣,購買土地,恢復産業,推動再就業,而這些都意味著又一場漫長的預算拉鋸戰開始了。

  按照國家復興規劃,第一年僅僅是讓災民有個落腳的地方。氣仙沼面臨的種種困境,是災區各地的普遍難題。在氣仙沼市役所的政府大樓裏,四處挂著一幅黑色的毛筆字——“我絕不説我做不到”,用來鼓勵大家。

  民間“元氣”復興

  與死氣沉沉的政府重建相反,來自民間的“元氣”復興卻成為災區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簡易板房裏,氣仙沼的市民于去年年底相繼開業了兩條商業街:“復興屋臺村”和“南町紫復興商業街”,如今成為這裡的“亮點”。

  氣仙沼原是個美麗的旅遊港口,商家鱗次櫛比,海嘯雖然卷走了商鋪,但人和手藝都還在。不服輸的人們在簡易房裏重新開起了新店。

  走進一家賣紀念品的小店,這裡的紀念品都是由NGO組織設計生産:包括標有“氣仙沼加油!”的文化衫,災民自己拍攝的海嘯光碟,當地漁民挂在漁船上的彩色漁旗等。店主説,地震摧毀了許多當地産業,失業的人們通過各種方式再就業,這些紀念品就是災民新生活的起點。

  來到齊藤點心店,還沒等記者開口,40歲的女店主就笑瞇瞇地説,“你怎麼看起來這麼沒精神,要不要把我的精氣神兒借給你一些。”説完便熱情地給了記者一個擁抱。 這家點心店以“元氣點心”而出名,這是店主的原創,據説吃了就能得到“元氣”(日語中精神的意思)。當問到店主為何有這麼多“元氣”?她回答説:“因為要生存下去,必須要“元氣”!

  兩條商業街的發起都是由當地市民牽頭,通過市政租借土地,然後申請國家的再就業推進項目獲得資金。從資金的申請,到簡易房的建造,再到動員各店家重新開店,經歷了長達半年的艱辛過程。

  在最初的籌劃階段,願意站出來重新開張的人數寥寥。大災難之後,人們對於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牽頭人南町青年會長坂本正人挨家挨戶地去勸説:“我們必須做些什麼,否則只能終日陷入無邊的痛苦中。只有把商店街開起來,聚集了元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回到氣仙沼。”(中新社記者 孫冉)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