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媒吁蘇花公路改善工程必須謹慎行事

2010年10月27日 09:52:00  來源:
字號:    

  臺灣蘇花公路發生歷來最嚴重的崩塌事故,數百人車受困,至今仍有25人下落不明。臺灣《中國時報》27日發表社論指出,一場颱風暴雨重創蘇花公路,也重創臺灣民眾對花東旅遊的交通安全信心,地方要求蘇花改儘速動工的呼聲再起。花蓮縣長傅昆萁昨天撂下重話,要求臺當局馬上建蘇花改,否則不惜繞遠路帶領民眾北上抗議。傅昆萁強調,“興建蘇花改不是經濟問題,而是人道問題”,當局不要再找藉口搪塞;蘇花公路崩山不只是臺灣的恥辱,已是“國際笑話”;這麼多陸客的傷亡,對於臺灣整體國際觀光形象都有相當大的傷害。

  社論説,花蓮縣議會定期大會昨天變更總質詢議程,針對蘇花公路改善工程案,議員炮火猛烈,痛批臺當局長期漠視花蓮人基本生存權,議長楊文值揚言,蘇花改不立刻動工的話,議會無限期休會抗爭。 

  面對蘇花公路坍方落石,造成重大死傷意外,臺當局“環保署長”沈世宏也指出“基於人道關懷,環保署將加速行政程式”,不能讓類似不幸的事再度發生;蘇花改的環評案將在“充分討論、尊重專業”前提下,儘早完成環評。沈世宏也認為,早在初審前,開發單位就與環保團體及當地民眾妥善溝通,因此初審時沒有太大爭議。目前看來應該很大機會儘速順利通過。 

  社論指出:首先我們要指出,回應東部鄉親一條“安全回家的路”訴求,已必須從社會公義的觀點,而不是經濟發展觀點,蘇花公路改善工程不是“應不應該改善”的問題,而是“如何改善”的技術問題。過去談蘇花公路改善,是“經濟發展”對“環境永續”如何平衡的問題,現在則是“社會公義”問題。蘇花公路改善計劃必須儘速興建,提高蘇花公路行車安全性和抗災能力,而在規劃和施工過程,當然也要全力保護減少對生態和環境的衝擊。 

  談起蘇花公路改善工程,就不得不回頭談蘇花高。過去蘇花高爭議最嚴重的並不是目前發生災難的北段(即蘇花公路這一段),而是在南段(崇德以南路段)。北段容易産生災難,大家都有儘早興建的共識,因為,“公路總局”統計2005年至2009年,蘇花公路雙向阻斷天數高達224天,平均每年有45天不通,對外聯絡長年都要看老天爺臉色。 

  在民進黨主政的時代,蘇花高環評本來就朝北段工程允許施作,但南段工程則保留的思維。但後來二次政黨論替,民進黨當局就把蘇花高環評爭議燙手山芋留給馬當局,馬當局也隨後宣佈興建蘇花改。 

  社論最後説,不過話又説回來,興建蘇花改並無法完全解決問題。此次發生土石崩落的人命關天的事情與快速通過蘇花改環評案之間的關聯性並不大,當局不能只顧及新計劃而忽略了舊道路。因為即使興建新的道路,舊的道路仍會繼續使用,即使蘇花改的隧道完工,舊道路不見得就不會發生坍方,類似事情還是可能發生,必須從科學及工程的角度上,設立預警系統,避免落石所造成的人車傷亡。面對氣候變遷,極端氣候恐成常態,面對難以捉摸的天氣,除應建置較周延的預警系統,也應重新檢討臺灣耐災能力,這也是我們另一個要面對的課題。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