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蘇花公路上災難中的璀璨人性

時間:2010-10-27 08:47   來源:台灣網

  臺灣《聯合晚報》26日發表社論説,為了蘇花公路失蹤的旅客,救難人員連日在落石崩裂的斷崖及波濤洶湧的海上垂降搜索,留下沉默的英勇身影。至今,雖只尋獲殘破的肢體和遺物,但這麼艱難的過程,卻更能喚起人們對受困者當夜所面臨的恐怖危難的真切想像,彷彿能感受到山崩石裂的巨大撞擊。回到那一刻,思索遇難者如何在危殆中互相扶持,更能體會淬煉人性的電光石火。

  社論説,25日尋獲的遺體,可能是臺籍司機蔡智明及大陸領隊田園。兩人葬身斷崖,兩雙手卻合作營救了全車旅客,讓19人從傾圮的遊覽車中順利逃生。在生死交關的時刻,兩位勇士選擇了承擔責任,冷靜引導旅客擊破車窗疏散,最後自己卻隨車墜崖身殉。這些場景已無法倒帶,但看到被整個掀去鐵皮的車子倒懸在亂石泥流間的慘狀,再回想當時兩人不暇思索的大義,是多麼高貴的人性。殘破的遺體,愈發映襯他們身影的絢爛。

  在災難中,喧嘩和衝突雖更能引起媒體注目,但有助社會人心沉澱和提升的,卻往往是穩健、沉斂的舉措。恐怖之夜,司機王緯祺在暴雨夾雜落石的路上往返奔跑,一次次招呼落難旅客到自己的車上避難。這個寡言的英雄,只是默默遵從本能的呼喚行義,卻讓50多人永生難忘其恩情。

  特教老師劉蕓均遇難後,我們才聽到她一生對身心障礙兒童的無私奉獻,更聽到其家人對“國賠”之爭的不俗答覆:“這是天災,不能怪政府。”一家人在生死間表現的從容大度,霎時間,也讓旁觀者感到豁然開朗。相形之下,若干本土旅客在安置中心責怪救難人員先救外人的暴衝言論,亦是一面人性的照妖鏡,足供人們警惕良久。

  社論最後説,每個災難,都是一次人性的試煉。在公的領域,政治人物為了切割責任,或者謾罵或者推諉,總是噪音、爭執居多,增添社會的戾氣和煩躁。在私的領域,從災難現場傳出的生死掙扎、患難與共的故事,反更能讓人得到珍貴的啟發。更多動人的故事也許已隨土石埋在山巔水涯,但看到間不容發之際所迸發的燦爛人性,讓我們一起記住吧!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