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時評

世博運營"模擬考試" 城市文明仍須努力

時間:2010-05-06 09:50   來源:世博網

  世博網5月5日消息:如果説上海世博會6場試運作,上海市民經受了一場“模擬考試”,那麼“51”以來的開園4天,上海市民經歷了“世博大考”的首場考試。期間,記者數次入園參觀採訪,對世博會“軟體”的深刻印像是:觀展秩序井然,場館內外整潔,主人翁意識強烈,超出預期。記者認為,不論是“模擬考”還是“首場考”,市民素質得分均在80分以上,世博會正在讓上海人顯得越來越可愛。

  作為一名多年來報道精神文明建設的記者,想到上海從倡導“七不”文明規範一路走來,尤其是迎世博600天全市上下全力以赴的艱苦努力,當看到眼前這些變化時,一次次地被深深感動。春雨潤物細無聲,當世界文明成果薈萃申城之時,上海終於迎來了精神文明之花盛開之日。她讓我們感悟,通過世博會這個平臺,我們正在用善良點燃善良,用文明激發文明,一種新的文明秩序、文明行為正在踐行中逐步建立。

  當然,相對於184天的世博會期,眼下只是世博“長征”走出的第一步。當世博會的新鮮感逐漸離去,當烈日酷暑或暴雨大作時,當園區遊客不斷湧來,我們是否還能保持這份從容與修養?還有,世博園內文明之花能否在園外綻放?籌辦世博的文明倡導能否成為世博後的文明習慣?一切還任重道遠。我們須努力、再努力!

  ■要面子,是上海人的一個特點。這一次,上海人以點點滴滴的努力為國家、為城市爭光

  在每天數十萬遊客的世博園區,記者所到之處,場館內外始終整潔。上南路上,記者問環衛工人許金仙每天看到最多的垃圾是什麼?她提起簸箕讓記者看,裏面基本都是樹葉。

  ■此番“世博大考”,上海人能否經得起“排隊”的考驗,曾是今年市“兩會”關注的話題

  在世博園,上海人一舉通過了 “排隊之考”。排隊兩三個小時看一個館,儘管累得走路一步三搖,卻微笑依然,幾乎看不到插隊現象。在一處伊利乳品專區,七八位參觀者排隊買冰淇淋,面對後面趕來的幾位圍住櫃檯,一位男士上前輕輕説了句:“朋友,排隊好嗎?開世博會了呀!”“哦,對不起!阿拉沒注意!”

  ■上海人的自顧自、不夠熱情曾讓人擔心,但世博園裏的相互理解、體諒、禮貌,氛圍更和諧友善

  C片區集中了眾多外國館,每到一個館,很多參觀者都會主動向參展方説 “您好”。在西班牙館出口處,工作人員不停地用漢語招呼參觀者“小心臺階”,回應的是無數個“謝謝”。

  (一) 要面子,是上海人的一個特點。

  比如,上海人家裏再拮據,出門做客必會換上體面服飾;寧可自己省吃儉用,接待來客也要端出當家大菜。這一次,記者在世博園看到了上海人如何從“小家”走向“大家”,以點點滴滴的努力為國家、為城市爭光。

  在每天數十萬遊客的世博園區,記者所到之處,場館內外始終整潔。一個個遊客休息點,那些圍坐長凳、自帶乾糧水果的參觀者,普遍自備垃圾袋;長凳座無虛席,但四週基本找不到瓜殼紙屑。一對年輕夫婦手中的那只紙質廣告袋很見心思:兩份漢堡包、茶葉蛋、水果,兩隻裝水用的空瓶,還有濕巾紙和一塊一次性臺布。他們説,吃東西難免會有垃圾,把臺布攤開,免得弄臟桌椅,吃完後用臺布一裹放入廣告袋,雖然裝的是垃圾,但拎在手裏還是蠻體面的,遇到垃圾箱一丟也很省事。

  在C片區,一位中年女士拿著裝著垃圾的馬夾袋來到垃圾桶旁邊,看到已經塞得滿滿的垃圾桶,為難地自言自語:“怎麼辦?就扔在外面啊?”最後,她還是下不了手。在B片區,一位女士雙手捧著水果皮對一隻綠色的V字形垃圾箱上下左右尋找垃圾口,仔細讀完上面的“導投指南”,騰出右手按下“投放申請”,但是垃圾箱卻始終沒有理睬她的“申請”。於是,女士捧著果皮繼續往前走……

  在世博園整潔的路面上,稍有一張紙屑就顯得十分刺眼,一對老年夫婦看見了忙走過去撿,沒想到,風一吹,紙屑跑了,老夫婦跟著追,直到有人把紙屑撿起。上南路上,記者問環衛工人許金仙每天看到最多的垃圾是什麼?她提起手中的簸箕讓記者看,裏面基本都是樹葉,“比平時在外面清掃的垃圾少多了,”許金仙説,從試運作到現在一直是這樣。

  (二) 此番“世博大考”,上海人能否經得起“排隊”的考驗,曾是今年市“兩會”關注的話題。

  計劃經濟時代,上海人經常排隊,練就了一人同時排幾個隊的本事,但如今購物排隊已成為絕大多數上海人久違的記憶。

  在世博園,記者欣喜看到,上海人一舉通過了“排隊之考”。排隊兩三個小時看一個館,儘管累得走路一步三搖,卻微笑依然、興致盎然,幾乎看不到插隊的現象。

  在一處伊利乳品專區,記者看到七八位參觀者排隊買冰淇淋,後面陸續趕來的幾位購買者一下子圍住了櫃檯,隊伍中一位男士上前輕輕説了一句:“朋友,排隊好嗎?開世博會了呀!”“哦,對不起!阿拉沒注意!”

  守秩序,成為人們參與世博的共同守則。上海世博會開幕慶典當晚,在世博園區和周邊觀看焰火表演的市民達到50萬人以上。表演結束後,由於園區周邊沒有設立大螢幕提示,臨時調動的疏散車輛也因交通擁堵無法進入人流聚集區域。廣大市民在沒有專門疏導指引的情況下,耐心等待,不搶先,不爭道,不喧嘩。在近1個小時的散場中,整個人流大軍平穩有序離開,安然無恙。

  (三) 上海人的自顧自、不夠熱情曾經讓人擔心。

  此次記者在世博園看到,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理解、體諒、禮貌,營造著更為和諧友善的氛圍。C片區集中了眾多外國館,每到一個館,參觀人群中都會有主動向參展方發出“您好”的招呼聲。在西班牙館出口處,西班牙工作人員不停地用漢語招呼參觀者 “小心臺階”,隨之回應的是無數個“謝謝”。不斷涌出的參觀人群離開場館時,許多人沒有忘記向熱情週到的工作人員揮手致意。

  在園內世博公交車上,參觀者一上車機關槍似地向駕駛員拋出一連串的問題,記者正擔心駕駛員的情緒,沒想到女駕駛員園況熟悉,一一熱情解答,乘客十分感激,便送上慰問:“這幾天你們辛苦了!”受到激勵的駕駛員説,“辛苦是辛苦,但大家開心,我也高興呀”。公交車上,乘客們熱烈交流觀感心得,一路歡聲笑語。在世博9路公交車上,安檢員傅政亮告訴記者,每天跟車來來回回跑世博專車,雖然還沒有進園看過世博會,但心裏很快樂,因為乘客都很快樂。

  作者:洪梅芬 來源:解放日報

編輯:董潔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