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媒:學校剩飯菜也有人爭 島內民生可憂

2007年11月08日 11:40:00  來源:
字號:    

  臺灣《聯合報》聯合筆記欄目今天刊文説,時局不好,生活艱難,臺灣雲林斗六初中側門,每天中午有老人和貧戶去取用學生用剩的午餐。他們排隊打包,提走湯湯水水的食物,不只自己吃,還留一份給兒孫當晚餐。令人不忍的是,前來領取剩食的老人,從四年前的十余人增加到如今的卅多人;學校剩餘的飯菜有限,僧多粥少,不免爭先恐後,甚至打起架來。

  雖然任何盛世,都難免有弱勢者,需要小區、宗教機構、乃至社會福利協助才能溫暖。但斗六初中側門的場景,對臺灣習于務虛不務實的政客,仍是寫實的教材。執政者必須自問:為什麼吃剩飯剩菜的人多了?是民眾所得不成長?就業困難使貧富差距擴大?還是物價波動,使底層民眾難以維生?

  全球像樣的國家都在致力發展經濟,提高國民所得,改善人民生活。臺灣的執政者也説要拼經濟,卻光説不練;當局與企業方向感不同,愈是有跨國佈局能力的大企業愈被綁手綁腳,走不出去。而島內市場又因政商挂勾和政客貪瀆,難有公平競爭的環境,年輕人不僅創業機率大減,就業更四處碰壁。

  文章指出,臺灣主政者忘情于政治鬥爭,於今尤甚。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國力”亦然,用於此即竭于彼;政客又不放手讓企業自由發揮,造成今天島內民眾就業困難,終歲辛苦,薪資卻不如廿年前。社會上富者愈富,奢靡風熾,貧者廚房揭不開鍋,淪為吃剩菜剩飯。

  最近國際原物料上漲,島內物價波動,執政者仍不恤民命,一頭熱地搞政治運動搏選票,對民生基本需求一籌莫展。臨到事態緊急,就抬出恐嚇手段,祭出行政及“司法”手段查辦哄抬者,以為擺出查價的姿態,市況就會回穩。物價要那麼容易平抑,還需要金融、經濟、市場的專家嗎?

  文章最後説,斗六初中側門,老人顫抖著雙手打包剩菜剩飯的景象,反射了政客的無能與“做衰”。臺灣今天的問題,哪是唱衰的,根本是做衰的。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