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當局惡搞市場機制 臺灣通貨膨脹成災

2007年11月08日 10:53:00  來源:
字號:    

  國際油價大漲,在各地區都造成相關物價上揚,唯獨在臺灣,卻引燃了一場烈焰,熊熊火苗四處竄燒,愈是設法撲救,火勢反而愈發不可收拾。到底什麼地方出了問題,又該如何及時化解,已經不僅止是執政黨官員的困擾,實際上成了全民共同的恐慌。

  臺灣《經濟日報》發表社論指出,導火線當然是國際原油價格直線上升,中油與台塑綁在一起的島內油品價格在油價浮動機制的操作下,如影隨形地跟漲,引發了車輛使用者的強烈反應。近月連來幾個颱風,尤其10月的羅莎颱風肆虐,橫掃各處農作物,導致蔬果價格一時大漲,與油價連續上漲起了相乘作用,更讓消費者叫苦連天。但一個暗中發酵的變化,遠不如此戲劇性地,全面對家庭與餐飲業持續造成衝擊,那就是國際小麥、黃豆、玉米等大宗物資價格上漲。這三個或持久或狂烈的衝擊合在一起共同發難,臺灣的消費者就深陷一片來自四面八方、無處可逃的通貨膨脹火網中。

  在其他地區,少了颱風的侵襲,物價上漲的勢頭不會突然如此猛烈。此外,大多數國家的貨幣都對美元升值,升值較多的,可高達三成以上,因而儘管以美元計價的原油及食物價格升幅猛烈,換算成歐元等貨幣,就大為溫和了。臺灣卻不如是幸運。由於近年來臺灣經濟成長力度大衰,臺灣“中央銀行”又力保偏低的匯率以維繫依為命脈的出口成長,因而台幣的幣值比美元還低,成為超弱勢貨幣;於是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尚可忍受的油、糧價格漲幅,在臺灣就被加倍放大,成為難以承受之重。

  不過,臺灣還有另一與眾不同之處。在一般地區,當物資進口成本上升,市場機制會大力運作,一方面透過價格機制,將消費者對此類物品的需求轉移,一方面透過替代機制,增加替代品的供給,以緩和供求之間的壓力,由而一面交易量下降減低生産成本,一面則壓縮供應者的利潤抵消價格上升的幅度。於是,當地售價不致充分而立即地反映進口成本,經過一段調整期間之後,替代效果充分呈現,這些高價物品在整個市場中所佔比重都會明顯減輕。

  社論指出,但臺灣則不然。就油品市場而言,採取了僵化的油價浮動機制之後,這個原本聯合壟斷的雙佔市場竟然完全失去了市場機制運作的空間。即使是壟斷市場,當進口成本升高時,上述兩種作用都會緩和其漲價幅度;唯獨在油價浮動機制下,當局的庇護保證進口成本分毫不減地反映在島內油品售價上,中飽兩個雙佔者的荷包。

  不僅此也,島內的食品銷售也飽受不當干擾之苦。這次蔬果價格大漲引發民怨,即有民意代表高喊“菜蟲吃人!”並指陳歷歷有那些承銷人、大批發商、黑道等菜蟲剝削菜農、哄抬菜價,運銷公司也與公權力勾結遂行壟斷勾當。不問其指證是否屬實,明顯暴露時至今日島內蔬果銷售管道仍未完全自由而透明,製造許多從中圖利、傷害農民與消費者這兩端的機會。再從更大的角度看,臺灣的農業市場長年受到極度保護,與國際市場完全隔絕,自成一攤死水,才是讓農産品價格波動起伏的癥結,不僅家庭主婦要付出更高代價,農民也常為谷賤傷農之類的不測風雲所苦。

  因此,社論認為,這一波百價齊漲的風波,三分是全球油、糧價格齊漲之咎,七分卻是人謀不臧,自取其禍。臺灣固不能阻止外國價格上漲,卻該反求諸己,去掉人禍的部分。目前暫時被選票考慮而強予凍結的油價,人人都知道只是一時的緩兵之計;到明年3月乃至更早之前,仍有可能變卦。除非將愚蠢而僵化的浮動機制改弦更張,讓它更接近市場機制的精神,問題必將死灰複燃。

  農産品的運銷管道在大批量販店興起之後,本已大有改善,但除非既有的陳腐批發機制也順應自由化的潮流更加開放、更為透明,中間剝削與哄抬價格的積弊也永難根絕。倘若農産市場能整體對外大幅開放,則一切相關問題幾乎都可迎刃而解。

  不過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問題:農民靠市場保護及當局扶持勉強餬口,一旦開放,其生計將立失依恃。不止是農民,今天物價水準全面上升,當風災損害消失之後,全年通貨膨脹率仍不過2%上下,與過去動輒兩位數實不可同日而語。但市井小民連2%也承受不了,因為實質薪資的增長早已停滯;如果今年景氣仍然遜色,則實質薪資在這一波油、糧價格猛漲之下,很可能不增反減。社論最後感嘆,臺當局若多用心拼經濟,少惡搞市場機制,又豈會讓小通脹釀成大風波?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